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熱點 >心得體會 >

科學大課堂心得體會6篇

科學大課堂心得體會6篇

通過學習他人的經驗,我們能夠獲得更多有關人生的心得體會,成熟的心得體會是可以給讀者帶去無限的遐思的,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科學大課堂心得體會6篇,感謝您的參閱。

科學大課堂心得體會6篇

科學大課堂心得體會篇1

二零xx年五月十八日至二十一日,我和縣裡其他學校的五位老師,去泰安參加了《山東省教學研究室十二五研究課題“國小科學課堂教學規律地研究”》課題實驗開題會議,歷時四天。十八日報到,十九日在泰安師範附屬國小聽課七節,二十日上午聽課,下午聽了北京的專家應飛教授的《怎樣上好科學課》的專題報告,聽了山東省教研室科學教研員韓緒金老師的課題開題報告。

會上,韓緒金老師對課題的相關工作做了部署,對怎樣上好科學課,談了他的看法和體會,概括起來有兩點:一是,一節好科學課,必須首先是一節好課,即必須符合一般教學規律的好課;二是,一節好的科學課,必須突出科學課課堂教學的特點。從課堂結構上講,課堂教學,環節要大一點,少一點,深一點。從師生關係上說,教師要少說少講,學生要多做多交流。

應飛教授的《怎樣上好科學課》,講了有兩個多小時,講的形象生動,深入淺出,理論深刻,課例生動。特別是結合剛聽的課做例項,讓老師們印象深刻,受益匪淺。應飛教授主要從五個方面講述了怎樣上好一節科學課。一是把握教師在教學中的地位,發揮好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應教授認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主體方面,學生是客體方面;二是研究好教材掌握好學科教學知識;三是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四是做好課堂教學組織;五是訓練學生良好的學習常規。

優秀課堂展示方面,我一共聽了十一節課,全身各地的都有。收到了教育,開闊了眼界。特別是一些優秀的課,使自己受到了震動,使自己對科學課及怎樣上好科學課,多了些思考。現把這次學習的心得好體會,總結如次:

一、深入研究教材,掌握科學教學知識。科學教學涉及的知識比較多,天文地理,生物,物理,化學等無所不有。教師一般在某個或幾個方面,比較掌握,別的方面就可能不太精通了。所有,科學教師要加強學習,增加自己的科學知識。要想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要有最少一桶水,現在網路時代,最好有長流水,不斷補充知識才行。

二、深入研究學生,掌握學生情況。俗語云,“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我們只有瞭解了學生的情況,知道每個學生的學習層次和狀態,我們才能有的放矢,根據班級學生的情況,設計使用相應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才能達到最優的教學效果。

三、精心進行課堂設計。要想上好每一節科學課,我們都要進行精心的課堂設計。怎樣匯入,怎樣提出問題,怎樣引導學生探究,怎樣設計實驗,怎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怎樣環環相扣,層層遞進,都需要我們課前進行設計,考慮好。

科學大課堂心得體會篇2

國小科學課要注重學生的動手能力,教師做"導演",學生做"演員"。擔任科學課的教學以來,每次上課,我都會有一些新的收穫,以下是本人對科學課教學的幾點心得:

教師要改變自己的角色

傳統的課堂教學是"以知識的傳授為重點",教師在課堂上將知識和技能加以分解,一部分一部分地教給學生,最後將各部分知識組成整體,學生只需聽、練、背,記住教材中的知識即可。教師的角色是教學的控制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材內容的制定者和學生學習的評判者。多年來,我們已習慣了這種角色,總是根據自己的設計思路進行教學。那麼,當代教師的角色是什麼呢?《科學課程標準》強調:"科學教師應細心呵護兒童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慾,引領他們學習與周圍世界有關的科學知識,幫助他們體驗科學活動的過程和方法……"從這個觀點來看,國小科學教師應該在課堂教學中讓孩子們自己提出問題進行探索,在他們的摸索過程中給予幫助和引導,而不是簡單地傳授系統知識。教師充當的角色應是學生科學探究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交往意味著人人蔘與,意味著平等對話。

在科學的探究過程中,教師應成為學習共同體中的成員,在問題面前教師應和孩子們一起尋找答案,在探究科學的道路上成為學生的夥伴和知心朋友。因此,在科學課程中,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這種學習方式的改變,使教師長期以來的高高在上的"傳道、授業、解惑"的地位發生變化,教師從"知識的傳遞者"轉變成"學生科學探究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做到:⑴學生在自主觀察、實驗或討論時,教師要積極地看,認真地聽,設身處地地感受到學生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隨時掌握課堂中的各種情況,考慮下一步如何指導學生學習。⑵給學生心理上的支援,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採用適當的方式,給學生精神上的安慰與鼓舞,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探索的熱情更加高漲。⑶注意培養學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學生遵守紀律,與同學友好相處,培養合作精神。⑷教師應全程參與學生的探究活動,鼓勵學生動手動腦,而非代替學生探究,代替學生思考,教師應陪伴學生共同成長,做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啟蒙者。

課堂教學要從問題入手

科學課最重要的一個理念就是強調課堂教學要從問題入手,教師得用課改的新思想、新理念指導著自己的教學,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情境從問題入手,使學生帶著渴望知識的願望去學習,教會孩子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學生從提出問題,經過一系列的研究過程,運用一系列的科學方法,最後把問題解決了,才是科學教育的全過程。在經歷過程和運用方法的研究過程中,學生必然會獲得相關的知識,掌握一定的技能,發展一定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些都是在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要實現、要達到的目標。

如果學生有了這種尋找知識的辦法,將來在工作、生活中遇到問題的時候,就知道到哪兒去尋找知識,就能知道在眾多的知識中,知道怎樣挑選對自己有用的知識,知道用這些知識可以幹什麼,知道怎麼去解決自己所面臨的問題。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還要善於培養學生、啟發學生提出問題。我們希望能聽到這樣的聲音:⑴希望同學們在課堂上能夠大膽地提出問題,認真地思考問題,積極地回答問題,充分地展示自己的聰明才智,讓我們共同度過這愉快而又有意義的四十分鐘。⑵同學們開始實驗,在動手之前要先動腦,小組中先研究一下實驗的步驟和方法,討論實驗中應注意的問題,共同制定一份實驗計劃,然後再進行實驗。⑶實驗後你能給大家講講你的想法嗎?⑷同學們,關於電磁鐵,你想研究哪些問題?⑸誰能就這個問題,說出自己的想法?教師的這些帶有鼓勵性、啟發性的語言,能使學生增強學習的信心。

課堂教學要以科學探究為主

科學探究活動在科學學習中,學生們通過"做科學"來"學科學",可以把科學知識與觀察、推理和思維的技能結合起來,從而可以能動地獲得對科學的理解。在科學探究的活動中,在參與解決問題、參與做計劃、參與決策、參與小組討論、參與評價的.過程中,學生們將所掌握的科學知識同他們從多種渠道獲得的科學知識聯絡起來,並把所學的科學內容應用到新的問題中去。通過科學探究活動,學生們對科學探究的手段、使用證據的規則、形成問題的方式、提出解釋的方法等一系列問題有了親身的體驗,而不僅僅是聽到或記住有關的知識和結論;通過科學探究活動,學生以科學與技術的關係,科學的性質等一系列問題,有了切身的認識和體驗,而不僅僅是獲得了關於這些問題的標準答案。

科學探究的核心是"動手做",學生學習不僅要用自己的腦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用嘴說話,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體去親身經歷,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不斷提出問題,使學習過程變成學生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究過程,指導學生收集和利用學習資源,幫助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計劃。並能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選擇不同的學習方式。這樣教學,學生的思維才能活躍,參與度高,課堂研究的興趣才濃厚,這樣做,不僅使學生學到了知識,更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將科學的教育理念真正地融入到自然教學中,教師真正成了學生學習的支持者和指導者,教學活動中的參與者和合作者。而我們教師本人,也要與新課程共同成長,不斷學習,成為新課程的實踐者、研究者和開發者。

科學大課堂心得體會篇3

研討會內容包括中青年名師的課堂教學展示、交流研討和專家主題講座,來自長郡雨花外國語第一附屬國小的科學教師雷鎮帶來了展示課《不同材料的餐具》,長沙市天心區教育科學研究中心科學教研員康龍帶來了展示課《熱起來了》,還有來自浙江杭州、湖州、嘉興、麗水等地的科學名師紛紛進行了課例展示。聽了這麼多科學教育專家的講座和報告,並進行交流學習,收穫了很多,也有很多感觸:

一、更明確了作為一個科學老師的責任。

自20xx年9月開始,國小一、二年級開設科學課。課時更多了,如何把傳統的側重於科學知識傳遞的科學課,轉變成培養和提升學生科學素養的探究的科學課?讓學生在科學課堂上實踐真正有價值的科學探究?這是現階段國小科學教育面臨的現實問題。雖然每一個科學教師的力量很渺小,但是匯聚起來就是一片天地。有了這樣的使命感,職業才會變成事業,培育出的學生才會有思想、會學習、人品好,並能夠適應未來,成為未來需要的人。

二、有效的指導學生提出有價值的科學問題,進行深入研究。

問題是科學研究的出發點,沒有問題就不會有解釋問題的思想方法和知識。學生自主提出問題更是孕育創造能力的基礎和前提,是生長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識的種子。葉軍老師上的《電動機》一課,當學生玩過電動機之後產生了許多有趣的問題,例如:電動機為什麼會動?為什麼要撥到中間才會動?與旁邊的磁鐵有什麼關係?老師將這些問題一一梳理,引導學生聚焦到電動機怎麼才會轉起來?是什麼力使它轉起來?這兩個問題上來,引導學生進行進一步探究,使學生更加關注電動機的構造和工作原理。還有一節錢軍紅老師的《電磁鐵》也讓我眼前一亮,非常重視提出學生的問題和想法,問題來源於老師不如直接來源於學生,他們通過自主探究解決自己的問題,最後認識一項新的事物,非常值得我學習!

三、注重學生的自主探索活動。

注重學生的自主探索活動,這也是我本次學習最大的體會。科學的學習是學生自主探索獲取知識的過程,這次學習在這方面體會最深刻的一節課是康龍老師的《熱起來了》,這是教科版五年級下冊的內容,趙老師把基於感覺的經歷轉化成測量,用一堆棉花匯入新課,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每一個學生都在積極認真的思考:把一個從冰塊取出的銅管放在棉花裡,會發生什麼變化?把一個暖袋放進棉花裡,會發生什麼變化?整個的教學活動完全由學生自己掌握,教師為其提供充足的教具和時間,讓學生在玩的過程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收穫知識。《電磁鐵》這一課,葉老師全程放手讓孩子們自主探究,尋找證據來驗證自己的觀點,學生就在這種開放式的交流討論中,思維的火花得到了碰撞,科學研究更加地深入和完善。

非常感謝學校給我的這次寶貴的外出學習的機會,通過這次學習,使我更深刻的理解到,作為一個科學老師,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讓學生自主去探索,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老師多參加鼓勵,適當引導。尤其要注意引導學生注意觀察身邊的事情,從身邊的科學現象開始,將學生較為熟悉的生活經驗作為探索活動的導火索。讓學生置身於探索問題的情境之中,自覺的發問,圍繞問題,主動探究。培養學生敢於質疑的學習習慣,讓課堂成為了展示個性和思維的平臺。希望以後自己能守住課堂,把教學研究的根本放在課堂中,真正的讓學生有效的動手動腦,向有思維有深度的探究課邁進,這才是我不斷進步的基石和方向。

科學大課堂心得體會篇4

?數學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學有價值的知識,有實用性的知識,促使學生的發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高效課堂對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有限的時間內既要讓學生學會,學好,又要讓學生會學,達到知識的內化和能力的提高。那麼在國小數學課堂教學中怎樣才能做到“高效”呢?下面我談談自己的一點體會:

一、優化學法指導,培養良好習慣。

葉聖陶先生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將對學生終生受益,一群有著良好學習習慣、會學、主動學習的學生,自然是高效課堂的最有力的保證。但是,我們要知道,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與教師平時的嚴格要求密不可分。因此,在平時的學習時,應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勇於發表意見的習慣。

二、為學生創設真實具體、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

在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時,問題的選擇非常重要,首先要做到有趣。因為創設問題情境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的情趣,若問題不能引起學生對數學產生興趣,這樣的問題不可取。其次是問題有數學味。若問題中數學含量很少或根本不含數學問題,這樣的問題也不可取。最後還要注意問題有挑戰性。要有挑戰學生思維的功能使學生在數學思維得到極大的開發與發展,但是在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中要注意,不能為創設情境而創設情境,更要注意創設問題情境所佔時間不宜過長。

三、讓學生選擇合適的學習方式,參與到數學教學中去。

1、討論自學

對於適合學生自學的內容,上課一開始教師就佈置給各小組,並將學習目標和要求告訴他們,然後在小組長的帶領下開展學習活動,而且根據小組合作的不同情況,可選擇不同的形式進行。在學生自學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要巡視指導,必要時進行講解,隨時對自學進展好的小組給予表揚,給進展較慢的小組予以鼓勵。確保真正發揮每個小組成員的積極性,形成集體的智慧。

2、測試競賽

當學完某個單元后,由各小組自己進行相互檢測。各小組成員按知識點共命一份測試題,抄寫幾份,上課時組與組之間互換試題,並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然後交對方批改。老師根據每組試題的質量、互測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出示課前準備的競賽,評出名次,最後按名次給出該小組課堂活動成績。

總之,我對“高效課堂”的操作也在探索之中,認識難免粗淺,更感覺自己做的還不夠。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我將加強自身對課程標準和教材的把握,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科學的學習方法,不斷總結,不斷改進,爭取建立更“高效”的課堂。

科學大課堂心得體會篇5

1月27日,全縣《科學》教研會在城內國小召開。與其它學科教研會不同的是,《科學》教研會不是對新課標進行培訓,而是科學課高效課堂的培訓。原因是新擬定的《科學課程標準》還沒有正式頒佈。這次會議,全縣專兼職老師一共100多人,觀摩了三節高效課堂教學,聆聽了龔主任所作的"構建自主探究式的高效課堂"專題講座。

會議上,本人將前不久錄製的《誰吃誰》一課,放映給老師們觀摩,現場反響良好。現對這節課的教學進行反思,順便談談自己對科學課高效課堂的一些思考。

一、先說說這節課的教學設計。

首先,精心選擇並設計問題情境。開課時,我選擇了草原上動植物之間發生的吃與被吃的真實事件,剪輯了一段視訊。這有利於引起學生的興趣,更重要的是,這段視訊能夠真實反映出草原這個環境中,動植物之間的食物聯絡。教材中,是以"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典故引入。在自然界中,很難有人捕捉到真實的捕食畫面,過去,也有教師採用動畫片。但個人認為,真實的畫面要比動畫片更有說服力。在學生觀看這段視訊的同時,要求學生思考兩個問題,一是出現了哪些動植物,它們在幹什麼?二是你認為它們之間有怎樣的關係?讓學生帶著問題觀看視訊,能集中他們的注意力,這兩個問題也是由淺入深,遵循了學生的思維發展規律。

其次,精心選擇自然環境,引導學生抽象食物鏈、生產者、消費者概念。草原環境只是個引子,要想抽象概念,必須要從個體到一般。於是,我選擇了菜園裡、森林裡兩個環境,讓學生鞏固用圖例表達食物聯絡的方法,並學習如何在圖片中表達食物聯絡,為後續活動打下基礎。

當三條食物聯絡板書在黑板上,教學到達了研討環節,即抽象概念。在這裡,我採用了學案導學的方式,充分發揮學習小組的作用,引導學生得出科學的概念。先是出示了兩個問題,即:給三條食物聯絡取個名字,觀察它們有什麼共同的特點。學生通過討論,一般都能解決這兩個問題。接著,我要求學生代表小組在全班交流。交流時,注重了啟發和引導作用的發揮,如:大家同意他們組取的名字嗎?有沒有不同的意見?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將教學引向深入。

最後,以稻田環境為例,深化對食物網的認識,注重對學生進行生態平衡教育。對食物網的教學,既是新知教學,也是對食物鏈的表達進行強化訓練的教學環節。教學時,先讓學生自由談稻田裡的生物,然後為它們發了一張卡片,讓他們用箭頭表達出複雜的食物鏈關係。在這裡,充分發揮學習小組的作用,大家共同商量、配合完成。再選擇一組,將情況反映在黑板上,引導學生觀察並思考:有沒有錯誤的地方?你覺得在哪些方面容易出錯?你覺得它像什麼,有什麼特點?在學生談的基礎上,抽象出食物網的概念。

在課的最後,以吃蛙肉為例,引起學生的思考,對學生進行維持生態平衡的教育。

二、說說這節課"高效"的地方。

1、設計了較為合理的教學過程。教學仍然遵循了學生的認知的發生與發展規律。教學比較流暢,是因為學生的思維水到渠成。

2、教學時,嘗試使用了"學案導學"的方式,以學案,引起學生的合作學習,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面向了全體學生。教師在三個環節設計了學案。第一處:學生在觀看視訊時,提出兩道思考問題,要求學生帶問題有目的觀看。第二處:學生在觀察了菜園、森林兩個環境中的動植物後,出示兩個自學提示,(1)這些動植物之間有怎樣的食物聯絡?(2)用圖例表達出食物聯絡。第三處:研討環節,出示了三道思考題,(1)觀察這三條食物聯絡,它像什麼,能不能取個形象的名字?(2)觀察這些食物聯絡,它們有哪些共同點?

(3)動物為什麼要吃食物,植物需要的營養從哪裡來?通過這些精心設計的學案,將學生的思維緊緊抓住,將教學不斷引向深入。

3、教學中,充分發揮了學習小組的.作用。小組建設是高效課堂的關鍵,本節課,小組合作學習共有三次。一是在研討環節,二是在繪製食物網環節,三是討論吃青蛙會怎樣,你能想到什麼?在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時,我十分注重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後才是組內交流,最後是全班彙報。這樣做,實現了獨立、對學、群學學習方式的轉變,增加了學生的學習機會,面向了全體學生,杜絕了一問一答式的單向交流。

三、說說這節課的不足之處。

1、教學語言和學案設計不準確,造成學生誤解,影響了教學。教學中至少有兩處出現了與教學預設不一樣的生成。第一處,才開課時,我問到:它們之間存在的食物聯絡,能不能用一種簡單的方法進行表達呢?這時,有學生舉手,站起來後一下子說到食物鏈,這出乎我的意料,這時,我鎮定地說:"說說看,什麼是食物鏈?"當另一個學生突然說到"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之後,我意識到學生曲解我的提問,但仍然對他的回答給予鼓勵,此時,不能花過多的教學時間,於是,我說到:今天我教給大家一種表達食物聯絡的簡捷方法。將學生的思維引到教學正途上。第二處,抽象生產者和消費者時,出示了問題:"肉食動物為什麼要吃肉,草食動物為什麼要吃植物?"此時,學生同樣被我的學案問題誤導,回答也不是教學需要的,但學生的思維很活躍,老師同樣給予了鼓勵,並及時用語言將教學引向正途。課後反思,教學之所以出現問題,跟老師設計的問題、與老師的教學語言不準確有直接關係。

2、老師形象不好,有些駝背,不錄相可能平時都不知道。老師普通話不標準,地方口音濃厚,聽起來不舒服。學生的普通話水平和意識也需要提高。

四、談談對當下高效課堂的看法。

1、教案必須是"導學案"的格式嗎?導學案倡導三段式教學,將教師的活動和學生的活動以表格分開,但是相互呼應的。這樣做,目的是改革備課模式,引領廣大教師儘快走進高效課堂。但個人認為,幾十年的傳統備課形式並非一無是處,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應該是完美的統一體,沒必要在形式上被生生區分。另外,三段式教學是否過於呆板,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學科,不同的課型,硬往三段標題裡塞內容,也不合適。我覺得,以傳統的備課模式,同樣可以建設高效課堂。

2、學案導學,是否變相的牽引學生?教學以學案來引領,學案都是教師課前預設的,學生在學案的引領下,開展小組學習,進而全班交流,教師點撥,解決問題。總覺得,教學少了靈動和生成。我們是否在變相的牽引學生?

3、小組合作學習過頻好嗎?如果頻頻使用小組合作學習,且不注重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表達,我們固然做到了面全體學生,但我們卻也培養不出有獨立個性、聰慧的學生。個人認為,小組合作學習必須把握時機,需要用時方可用,並且在組織形式上要體現層次性。還有,小組的評價固然重要,但如果花許多教學時間來做這項工作,也必定會影響教學活動的正常開展。

科學大課堂心得體會篇6

國小科學課程是要以培養國小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以改革學生的學習方式為重點的,適應全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全新教材。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就要面向全體學生。同時,它充分考慮到學生在性別、天資、興趣、生活環境、文化背景、地區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在課程、教材、教學、評價等方面鼓勵多樣性和靈活性。因此在科學教學工作過程中,我堅持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公平的學習科學的機會和有效的指導。現在就把本學期的教學具體情況總結如下:

1、明確課程理念、目標、任務,充分掌握教材的特點,從而做出與教材相符,與學生年齡特點相符的教學設計。例如三年級科學教材的內容主要是生命科學方面的內容,是適應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的,我從學生最熟悉的事物——米飯出發,引發一系列的學習活動,這些都是貼近生活的內容。因此,教學設計便考慮到三年級學生的生理和心理髮展水平,將重點放在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對科學觀察的理解之上。比如第一單元中“大樹的觀察”,就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初步瞭解科學觀察的意義的內容。因此,設計教案時,就儘可能地以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為重點,以引導學生掌握科學觀察的方法為難點,同時重視學生良好的科學態度,熱愛生命、保護環境等意識的培養。

2、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讓學生主動參與科學活動。

學生對周圍的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較強烈,因此,在教學中都儘量放手他們主動參與科學的學習探究。例如,三年級上冊的教材非常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因此,在教學中,注重滿足學生髮展需要和已有經驗的結合,提供他們能直接參

與的各種問題,讓他們更容易地進行科學的各種實際觀察和操作。這樣也比教師單純的講授訓練更有效,促進學生的科學能力的提高。比如,讓學生自己設計觀察方案,並通過戶外的觀察記錄自己的發現,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讓他們分享觀察和實驗的快樂,也提高彼此觀察、實驗的能力。同時,教師在作為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夥伴,對學生在科學學習活動中的表現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並以自己的教學行為對學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在這樣的開放的課堂環境下,學生對科學便會產生濃厚的`興趣,經過多次的實際觀察和實驗活動後,自然也就提高了學生的科學能力。

3、設計好學生實驗與課堂演示實驗,要求學生掌握相關實驗的方法。科學知識的掌握,很大部分都來自實際實驗中所得到的啟示和驗證。同時,實驗也是探究式教學與探究式學習的最主要的載體之一,依靠實驗,一些客觀的科學現實能夠轉變了學習探究的科學規律,從而使學習在科學的實驗操作過程中體會著科學規律有存在,體驗著科學知識的形成。所以,每一次的實驗都必須嚴格設計,同時,也教給學生進行準確的科學實驗方法。

二、還有待進一步改進的方面

1、雖有挖掘教材資料,但在拓展課外相關知識方面深度還不夠。為了結合探究性學習方式的要求,轉變評價方式與知識的形成的方式,我充分挖掘教材資源,同時也儘量引導學生通過教材資源的學習去發現更多的課外知識,使知識更加全面,充實。比如,在探究水與液體的區別時,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去交流水,海水,油,飲料,浴液……凡是學生能夠舉出的事物都可以放手讓他們去討論。但是在有些知識的拓展方面給予學生的自主探究就不夠,因此,在今後的教學中,應在把握好教材資料的同時,引導學生挖掘課外的相關知識,讓學生的知識更全面,這樣才能讓學生對科學和生活有更深更廣的瞭解。

2、未能充分放手讓學生自主去完成科學實驗。

科學離不開實驗。材料的準備要更完善。如電磁鐵的電池由於長時間使用及使用不當使電池電量流失,在實驗,用這一環節時,有2個小組使用2節電池還不如1節電池吸起的大頭針多,每個小組都採用串聯來接通電源,因此實驗完成情況不太好。在材料準備時,教師如能在這一環節使用新電池及備有兩根較長的導線,引領學生運用以前所學知識,用並聯的方法來連線電池使電量增加,會使學生在實驗中體驗到動手、動腦的樂趣。因此,科學教學很重要的一環節就是要引導學生進行嚴謹的科學實驗。雖然在教學中,我都會設計一些觀察和實驗方案讓學生分小組去探究,但由於涉及到安全的問題,有些實驗未能讓學生親身去體驗。比如,澱粉加熱的實驗,由於要用火,就沒能放心讓學生親自去操作。因此,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我應該讓學生明確知道安全實驗的重要性,並嚴格遵守實驗的步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安全的科學實驗。當然,能有另外的教師協助更好。畢竟,國小生的安全防範意識是比較弱的。所以,如果涉及危險性大的實驗還是由教師來示範比較妥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tw/redian/xinde/eoex7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