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熱點 >心得體會 >

學習於漪老師心得感悟三篇範文

學習於漪老師心得感悟三篇範文

希望老師您可以:讓每一個地區的人們都可以接受到知識,老師陪伴未來成長的道路。那麼關於相關的心得該怎麼寫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學習於漪老師心得感悟範文三篇,供大家參考。

學習於漪老師心得感悟三篇範文

學習於漪老師心得感悟

學校組織學習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於漪的先進事蹟,於漪老師,上海市楊浦高階中學名譽校長、語文特級教師,在教育的田野裡耕耘了整整60年。81歲的她,從教近60年,退休近20年,絲毫沒有停止過追求理想教育的步伐,仍在以各種方式,儘自己的最大能力影響教育、影響教師、影響學生。於漪老師有一句名言“如果只是教書,那麼你就是教書匠、知識的二傳手。不能忘記教書的目的是育人,這是大目標”。她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蹟,是我學習的楷模。我將在這些先進教師先進事蹟啟迪和鼓舞下,樹立正確榮辱觀,努力增強“學高為師,身正為範,教書育人”的教師使命感,不斷強化作為一名教師的責任心。

我們應當學習於漪老師以學生為動力,以育人為首的精神。對工作必須有強烈的事業心、責任感。老師必須具有足夠的耐心和責任心,不僅要規範學生的行為,更要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對每一個學生都要進行有針對性地教育。時時處處觀察學生,瞭解學生,對出現的問題及時指導解決。從自己身邊的小事做起,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必須努力做到。時時以"愛心、耐心、細心",去關心每一位學生,熱愛每一個學生是我們的責任,教育學生是我們的神聖事業。對學生我們既要愛又要嚴,時刻把學生放在第一位,是作為一名老師必需承擔的責任和義務。

通過學習於教師的事蹟,我進一步體會到,教師必須做到尊重、理解、信任、鼓勵學生。在教育教學中,尊重學生,是我們老師必備的道德要求,尊重學生的人格,友好的對待他們,理解和信任他們,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多和他們交流,多鼓勵和表揚他們,要尊重他們,寬容他們的過失,當學生有不足時,多給予激勵和讚美,對學生精心呵護,尊重學生人格,善待、寬容、理解每一個學生,讓他們感覺到在學校裡比在家裡的還要幸福的多,感受到學校生活的開心和幸福。

教師必須有高尚的品德。教師職業的最大特點是培養、塑造新一代,自己的道德品質將直接影響下一代的成長。在教育活動過程中,教師既要把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傳授給學生,又要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影響學生、感化學生,使學生的身心健康地成長髮展。因而教師必須要有高尚的思想境界,純潔美好的心靈。在工作中,教師要安貧樂教,甘於奉獻。必須耐得住寂寞,受得住挫折,將自己的所有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實踐中去,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說的“捧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她不僅關注學生的成長,還憂心教師、關注教師、傾心教師。她認為教師應該站在“樹魂立根”的高度去思考和培養我們的未來接班人和建設者。有魂、有根、有脊樑,才是一個真正的人。教師應該代表最先進的文化,應該不懈追求真善美,抵禦假惡醜。的確,當今世界強勢文化的入侵太厲害了,思想淺薄、金錢至上、個人主義、垃圾文化等,對沒有生活經驗的未成年人是極大的威脅,所以作為教師的就要堅守思想的陣地,堅守育人的陣地。不論大環境怎樣,學校一定要有好的小氣候,因為它代表了社會主流的、健康的、向上的、先進的文化。

學習於漪老師的事蹟使我更加認識到,踏踏實實地教書育人是我對一名優秀教師的理解,做像於老師那樣的合格的人民教師,是我對自己的基本定位。教師崗位——特定的育人理念教師既要教書又要育人,兩者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教書是育人的載體,育人是教書的目的。

學習於漪老師心得感悟

12月4日學校組織全體教師學習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於漪老師先進事蹟,會後侯校長以檔案形式傳送到學習群讓所有教師一起學習並記好筆記。在認真品讀了於漪老師的事蹟後,我發現這位年逾古稀的老教師身上有著太多太多值得我學習的地方,但最令我感觸深刻的是於漪老師90歲高齡的她依然主持著上海市語文學科德育實訓基地的工作,於漪老師在教育的田野裡耕耘了整整68年,她對教育事業的熱情與執著的心深深打動了我,作為年輕的我沒有理由不熱愛我的事業,不愛我的孩子們。學習文章中《信仰》一段話中於漪老師是這樣說:要終身進取做一名“合格”的教師,這讓我堅定了做好教師工作的決心。

於漪老師全方位的育人觀不僅以教師滿腔的愛感化學生,而且包含面向全體學生、全面和諧地教育學生,讓每個她教過的學生都樹立起“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

於漪老師說:做好老師要有理想信念。正確的理想信念是教書育人、播種未來的指路明燈。有什麼樣的老師,就有什麼樣的學生。一個有理想信念的老師,才能在學生心中播下理想的種子。

於漪老師說過:育人要育心,我們要關心學生、瞭解學生、愛學生,傾聽他們的心聲,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他們,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響他們。愛學生,就是要為每個學生著想,教好每個學生。學生是我們的後代,都要千方百計把他們培育成才。教學中教師要與學生處在平等的地位,融入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去,要縮短與學生的情感距離,讓學生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使思維得到充分發展。同時,營造民主平等的富有人文氣息的課堂氛圍。在我們周圍有一些特困學生、單親家庭學生,這些孩子往往表現為性格內向,不善言辭,不願與同學結伴玩耍。我們要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加以不同的引導,善於用自己的愛心去維護學生的人格、保護學生的自尊,使學生在教師充滿愛心的教育下健康成長。

我應當學習於漪老師以學生為動力,以育人為首的精神。對工作必須有強烈的事業心、責任感。老師必須具有足夠的耐心和責任心,不僅要規範學生的行為,更要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對每一個學生都要進行有針對性地教育。時時處處觀察學生,瞭解學生,對出現的問題及時指導解決。從自己身邊的小事做起,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必須努力做到。時時以"愛心、耐心、細心",去關心每一位學生,熱愛每一個學生是我們的責任,教育學生是我們的神聖事業。對學生我們既要愛又要嚴,時刻把學生放在第一位,是作為一名老師必需承擔的責任和義務。

通過學習於漪教師的事蹟,我進一步體會到,教師必須做到尊重、理解、信任、鼓勵學生。在教育教學中,尊重學生,是我們老師必備的道德要求,尊重學生的人格,友好的對待學生,理解和信任學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多和學生交流,多鼓勵和表揚,寬容他們的過失,當學生有不足時,多給予激勵和讚美,對學生精心呵護,讓學生生感覺到在學校裡比在家裡的還要幸福的多,感受到學校生活的開心和幸福。

學習於漪老師的事蹟使我更加認識到,踏踏實實地教書育人是我對一名優秀教師的理解,做像於漪教師那樣的合格的人民教師,是我對自己的基本定位。從於漪老師身上,我認識到一位真正優秀的老師是要與時俱進,內外兼修的。我想,於漪老師正是把愛全部貫注於學生,才可以一輩子無悔於對教育事業的選擇。作為年輕教師的我,於漪老師這生動的一課讓我深深明白:全心的付出才無愧於教師這一稱號。尤其是於漪老師的一句:“你選擇了教師就選擇了高尚。”

學習於漪老師心得感悟


“你曾對我說相逢是首歌,眼睛是春天的海青春是綠色的河,你曾對我說相逢是首歌,眼睛是春天的,青春是綠色的河,相逢是首歌同行是你和我,心兒是年輕的太陽真誠也活潑”。這是一首歌的歌詞,很喜歡。聽著於漪老師那時而舒緩時而又激揚的陳述,這個旋律開始不停地在耳邊縈繞。

心想,在於老師心中,教育又何嘗不是這樣一首歌。於漪老師說,愛,是教育的全部。於漪老師還說,做了一輩子教師,卻越來越感覺到的是一輩子在學做教師。作為一位年輕教師,聽著於老師講述自己一生的教育,心中不禁汗顏。我們總是覺得自己已經不錯,總是埋怨教師的心酸和辛苦,總是抱怨學生的調皮和笨拙,而一個老人卻說自己的一生在學做教師。這樣的反差究竟來自於何處?這是我在心中不停追問自己的問題。突然再次看到樑衡評價居里夫人的那句話:"大音希聲,大道無形,大智之人,不耽於行,不逐於力,不持於技。他們淡淡地生活,靜靜地思考,執著地進取,直進到智慧高地,自由地駕馭規律,而永葆一種永恆的美麗。"我想,於老師或許就是這樣的一種境界。

我想,她首要的或許是真。

於老師經常愛說的一句話,就是陶行知老先生所得: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當然於老師也正是用自己的實踐來詮釋這句話。於老師並不是所謂的"科班"出身,但憑藉著為人師的一份良心,為了教給學生更好的有用的東西,自己不斷學習,探求知識的真諦,尋找真實有效的教法,不搞花架子,不學花名堂。這份執著不就是一份對知識的真切渴求,不就是對學生的真心付出嗎!最後,於老師在這條路上不斷探索,從而不斷明白,"真"其實永遠在追求之中,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教材,不同的學生,就會有著不同的教育。正是這份明瞭,讓於老師真切地體會到自己的所知竟是如此的短淺,自己需要學的竟然是許多許多。我想一輩子學做教師是於老師用最質樸的語言表達了自己深切的感悟。

其次,於老師一直在追求著善。

我們總說,真和善總是很難融合,我們有句俗語叫做善意的謊言印證著二者的難以統一。但在於老師身上二者有著高度的統一。因為於老師已經洞悉了真和善其實是相對的概念。從她的很多的故事中我們都可以看到這樣的資訊。比如,對於學生,於老師當嚴則嚴,這是真,但永遠給學生改正的機會,並不辭辛苦地幫助學生改掉自己的缺點。給他們以寬容,不放棄,不鄙棄。用愛來感化每一個學生,這足以融化金石的愛就是善的集中體現。而正是嚴中有愛,從而達到了真和善的完美統一。

美並不存在與具體的事物或結果之中,她往往在過程中潛移默化中呈現,她更多的是在追求真和善的過程中得以體現。於老師把教育當作自己一生可以做的是來做,並認真去做,用一顆愛心關注學生,用一雙慧眼關注教育,用責任之心感受社會。

於漪老師就是用這樣的真和善呈現著教育的美,用真和善詮釋著教育這首歌,也許有心酸,甚至淚水,但在一條河的轉彎之處,歡樂在緩緩地流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tw/redian/xinde/j6l04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