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熱點 >心得體會 >

2022《中國文脈》的優秀讀後感最新範文三篇

2022《中國文脈》的優秀讀後感最新範文三篇

讀書的方法有很多,但是寫讀後感是讀書後的最關鍵的步驟,我們一定要把自己的收穫記錄下來,你知道讀後感怎麼寫才好嗎?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2022《中國文脈》的優秀讀後感最新範文三篇,以供參考。

2022《中國文脈》的優秀讀後感最新範文三篇
《中國文脈》的優秀讀後感1

我平時讀書,喜歡挑作者,喜歡挑書的封皮。

寒假裡,閱讀組推薦了幾部書,我先上網搜了一下所有書目的介紹,打算選出自己比較喜歡的來讀。第一眼,我就看到了餘秋雨的名字,毫不猶豫先搜尋了他的《中國文脈》,螢幕上,黑色的封皮,厚重典雅,配以一簇大紅的零星碎片在左下角,撩撥著我的心,所以當即拍下了這本書。這部書一共分三個部分:

一是中國文脈。餘秋雨先生追溯到了我國古詩的源頭——《詩經》,還談到了諸子百家中的老莊孔孟,從體裁上來看還賞析了楚辭、秦碑、漢賦等;然後縱橫大唐詩文,點評南唐李煜,盛讚了宋代豪放詞風及愛國情懷。隨後,他論元雜劇、明清小說,最後來到近現代,回望了王國維、陳寅恪等學者。這一路寫來,就像一把梳子把中國雜亂的文學史按年代、體裁及歷史作用清晰地梳理開來,讓我的腦中的歷史文學知識立即呈立體狀。

二是筆墨歷史。作者縱覽歷史,回望過往,從甲骨金文,一直寫到清代和近代。那些寫了漢字之於其他語言的不同之處。它的`書寫是一種集體人格程式,有風範和表情,不僅是集體的審美,更有韻致,推進了文化的美學品格。漢字千年,歷久彌堅,漢語魅力,當並不只遣詞達意,更須在用典引文、在修辭造境之上。

三是用了三個話題來說中國的上古時代,從猜測皇帝到感悟神話,然後寫殷墟甲骨,考古記事。餘先生回溯了黃帝和炎帝的時代,他列舉了很多史家對於上古中國歷史的質疑,認為華夏文明皆是外來,或者,認為上古根本不存在什麼三皇五帝,都是後人的神話傳說。

以我的學識,讀起本書來覺得有些費勁,但卻有一種“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感覺。我通過閱讀本書,把上大學時期學到的古代文學史回顧一遍,又親近了中國歷史。在品讀“中國文脈”的過程中,似乎能從餘秋雨先生的文字中聽到中國古人的呼吸,感受到他們身上的體溫。循著這條脈絡,我感覺自己好像在探尋自己生命和文化的源頭。餘秋雨先生說自己想通過梳理中國文化的脈絡來重塑人格,我想他做到了,對於我而言,我讀過他的這本書後就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的精神像被一位高深的長者智者導引著,忘記了眼下的喧鬧與物慾,忘記了世俗的紛擾,只想徜徉於中國文化的洪流中,去感受、去思索、去探尋、去收穫,這不正是重塑自己人格嗎?想來,在當今社會中能讓人擺脫紛繁陸離的世界,精心潛讀的書籍真的不是很多呀!

對於中國文字,我雖然每天都在教,但是它的演變、他的美、他的精髓我從未想過,讀了本書,我剎那間發現原來漢字竟然是一種藝術,感謝餘秋雨先生帶我領略了一座如此令人目不暇接的藝術寶庫,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我還可以把這座寶庫的鑰匙交給學生,讓他們也同我一樣感受中國漢字的魅力,這是一件多麼好的事情啊!至於最後的一部分內容,我只做了瞭解性的閱讀,覺得他有很多歷史的專業知識,我有些看不懂。最受益的還是前兩個部分的內容。

《中國文脈》的優秀讀後感2

餘秋雨先生說,中國文脈,是指中國文學幾千年發展中最高等級的生命潛流和審美潛流。

這種潛流,在近處很難發現,只有從遠處看去,才能領略大概,就像那一條倔犟的山脊所連成的天際線。正是這條天際線,使我們知道那個天地之大,以及那個天地之限,並領略了一種註定要長久包圍我們生命的文化儀式。這股潛流,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不是官方主流;不是民間主流;屬於文學,並不從屬於哲學學派;雖然重要,但體量不大;並不一以貫之,而是時斷時續,斷多續少;對周圍的其他文學現象有吸附力,更有排斥力。

就個人而言,不經過教育,何能自由取用?

餘秋雨進一步說:“如果不分高低,只讓每個時間和空間的民眾自由取用、集體“海選”,那麼,中國文學,能選得到那位流浪草澤、即將投水的屈原嗎?能選得到那位受過酷刑、恥而握筆的司馬遷嗎?能選得到那位僻居荒村、艱苦躬耕的陶淵明嗎?他們後來為民眾知道,並非民眾自己的行為。而且,知道了,也並不能體會他們的內涵。因此我敢斷言,任何民粹主義的自由海選,即便再有人數、再有資金,也與優秀文學基本無關。”

這不是文學的悲哀,而是文學的高貴。今天,我們回望歷史,那些在雲霧中隱約可見的山脊是什麼呢?

“文脈的原始材料,是文字。漢字大約起源於五千多年前。……王朝譜牒,甲骨文和金文……終於聽到聲音了,那是《詩經》。《詩經》使中國文學從一開始就充滿了稻麥香和蟲鳥聲。這種香氣和聲音,將散佈久遠,至今還聞到、聽到。”

我們看到了,背靠著一大批神話傳說,刻寫著一行行甲骨文、金文,吟唱著一首首《詩經》,中國文化隆重上路。其實,這也就是以孔子、老子為代表的先秦諸子出場前的精神背景。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及楚辭,再到秦漢時期的大一統與書同文對文學的影響,漢賦及無韻離騷《史記》,魏晉時期的三曹及竹林七賢等文人雅士的詩作文采,再到唐宋詩詞,元曲及明清小說,一氣呵成,使歷史與現實相溝通,文理與形象相交融。

餘先生說:“尋得這股潛流,是做減法的結果,……減法更為重要,也更為艱難,減而見筋,減而顯神,減而得脈。”然“得脈者難得知音”,所以,餘先生只能深深一嘆,他主張“在目前必然寂寞的文化良知領域,應該重啟文明之思,重開嚴選之風,重立古今座標,重建普世範本,這樣,文化的復興才有可能。”

餘先生身體力行,為中國文學把脈、梳理、分類、總結,雖有不盡完美之處,但表現出來的中國精神,讓人為之感動。

《中國文脈》的優秀讀後感3

藉著暑假這個空閒的假期,我花了7個小時把餘秋雨的《中國文脈》讀完了。總體感覺給自己的中國文學史複習了一下。複習過程比較輕鬆。有笑著感嘆的地方,也有不甚滿意的地方。

新意並不多,把冷飯熱炒一遍,模模糊糊都是曉風明月的感覺。好在時間線索比較清楚,分類也比較明確。

最不滿意的地方是他因為對曹操的偏愛,冷落了孔明,冷落了三國。對羅貫中缺乏足夠的敬意。

其次是他對越是遙遠的東西評價越高,越是接近現代的文人和作品,越缺少充分的評價。好像是文脈消失了一樣。這個見解缺乏說服力。

第三是對百姓在文學史上地位評價的前後矛盾。前面說稷下學宮裡不需要草民。後面又說只有百姓還記得屈原,好像給了屈原無上文學地位的是百姓。

最後是對紅樓夢的解讀評價,雖然很高,說這是人性生存與美好的幻滅,但是分析軟弱無力,缺乏獨到見解,又不敢在眾多理論中闡明旗幟,不夠給力。

為了可以追求語言的生動,很多地方做了一些想象,確實有效果,我往往就是被此逗笑。但是越到後面,越覺得寫法出現模式化,就在笑不出來了。

《中國文脈》是一本很不錯的書,在這我也推薦大家有機會一定要看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tw/redian/xinde/j7jz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