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熱點 >心得體會 >

寫勇氣的讀後感7篇

寫勇氣的讀後感7篇

我們在閱讀了相關的文學典籍之後,一定不能忘記讀後感的寫作,其實編輯一篇讀後感有助於強化我們對名著人物的理解,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寫勇氣的讀後感7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寫勇氣的讀後感7篇

寫勇氣的讀後感篇1

今天,我讀了一篇感人的文章《只要有勇氣》。文章主要講了七年級的妮姬患有白血病,從此,病魔纏身讓她痛苦萬分。在接受治療的過程中,妮姬的頭髮都掉光了,更可怕的是朋友一個個離她而去。很幸運,吉米·馬斯特丁諾的故事讓她充滿勇氣。文章告訴我們只要有勇氣,什麼事情都有可能獲得成功。

這篇文章讓我想起小時候的一件事。那時,我剛滿十歲。有一天,我放學回家,像一隻出籠的小鳥非常飛奔出去。我東瞧瞧,西望望,只見一位大哥哥在樹下拉著一位可愛的小妹妹,好像在問小妹妹要東西。我以為沒什麼事,可突然聽到小妹妹的哭聲,我立刻跑了過去。大哥哥見我跑過去,急忙對小妹妹吼道:“不準哭!再哭我就打你了!”

誰知小妹妹哭得更歷害了。我猛地推開大哥哥,一把摟住小妹妹。當時我很害怕,心裡就像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但我知道只要有勇氣,什麼事情都能獲得成功。大哥哥瞪了我一眼,我更害怕了。不過,我還是大膽地說出來:“大哥哥,你不能這樣做,這麼可愛的小妹妹,你怎麼能忍心傷害她呢?”大哥哥柔和地說了一聲:“你真勇敢!”說完,他走了。而小妹妹也擦乾了眼淚,甜甜地說:“謝謝。”這一聲謝謝暖透了我的心扉,我朝她笑了笑。她又說了聲:“大姐姐,你真勇敢。”我害羞了,她告別了我,回家去了。

沐浴在陽光裡的你,關心過身邊的人嗎?只要有勇氣,願意分一點陽光給他們,不管是你是我還是他,心中都會感到溫暖的!記住,只要有勇氣,什麼事情都能成功。

寫勇氣的讀後感篇2

春花秋月總能引發詩人的感懷,而寒來暑往卻能激起老師的惆悵,在你我的教學生涯裡,這樣的疲憊,迷茫偶爾會悄悄浮上心頭,我們不知道“明天”是否還有繼續的勇氣。

面對教師這種心靈的迷失,帕克,帕爾默在他的《教學勇氣》一書裡從自然科學到社會科學,從生物學、心理學、甚至物理學、化學、宗教等領域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他的很多觀點都給我震撼的感覺,加之字裡行間自然流露的對教師人性的充分理解和尊重,讓我更加願意用心去聆聽,去體會。帕爾預設為教學的困惑主要來源於教師的教學行為與自我認同的分離,而當分離產生後,面對源自內心的恐懼,教師只能在面具後隱藏,與內心隔離、與學生隔離、與學科隔離、與同伴隔離……此刻,教師深感疏離的痛苦,深切渴望“不分離”。所以,帕爾默呼喚讓我們重新認識自我,坦然面對恐懼,積極重建聯絡,在“共同體”

中實現真正的教學,也重新找到自我的價值和教學的勇氣。

毫無疑問,《教學勇氣》正是冥冥中我們所要追尋的答案,更是對我們內心呼喚的迴應。讀書的過程中,我常常會掩卷沉思,會不自覺地把帕爾默的描述和我的心靈狀態或教學狀態進行比照,在比照中感慨、頓悟!

1、“當我們把某種認定的方法技術捧上天的時候,就使得采用不同教法的老師感到被貶低,被迫屈從於不屬於他們的標準。這時,他們必然會感受到痛苦。”

的確,在現實的教改實踐中,時不時會有某種“教學方法”的流行,在流行的季節裡,正如大家對“名牌服飾”的追隨,不論內心是否真正認同,不論是否真的契合自身特質,大家都會自願或不自願的去使用,惟恐自己被排除在潮流之外。這樣的使用,效果可想而知。做為一個普通教師,我不敢惶論這種流行的是與非,但我真的感受到“理性消費”的必要。當我們要選擇某種“流行”的時候,我們應該先深入的去了解它,也深入的追問自己“這種方法所體現的價值是我所推崇的嗎?我有推行這種方法的個性特質和優勢嗎?”。帕爾預設為“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的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教師的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這與我們中國的說法“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有異曲同工之妙。對於這一點,我深有體會,當我初遇“嘗試教學法”的時候,那種相見恨晚的感覺,讓我深深體會到教學的樂趣。而當年的激勵納粹“棒、棒、你真棒!”每次在別人的課堂聽到就不自在,在自己的課堂使用也覺得羞愧,那時,我也會責備自己的落伍,而今,帕爾默終於令我釋然,與其違心地痛苦地“時尚”,不如真實地坦然地放棄!

2、“也許課堂既不應以教師為中心,也不應以學生為中心,而應以主體為中心”(117)

我們的教學經歷了“學科中心說”“教師中心說”,而今已步入“學生中心說”,學生和學習過程比教師和教學過程更重要,教師的角色在促進者、學習同伴和必要的監控機制間轉換。而帕爾預設為這幾種方式均有啟發性和優點,但又未能完全解決問題,要麼教師成為權威,要麼學生永遠不會犯錯。他提出應該以“第三事物”成為課堂的主體,在課堂上,教師與學生共同專注這一“偉大事物”,構建複雜互動的真正學習“共同體”。在“共同體”中,沒有單方面的教學者,也沒有單方面的接受者,更沒有單方面的成長者,它就是一個五行相生相剋的“相互影響”的系統。在這樣的系統裡,真正的教學和教師的自我完善也就產生了。讀到這裡,帕爾默為我們描繪的美好願景宛如就在眼前,只是,要實現它,真的還有很遠的路要走,不過,我們已經上路了,不是嗎?

3、“除了問一個誠實而開放的問題外,‘明確委員會’成員禁止以其他任何方式與焦點人物對話”(153)

帕爾預設為“要想在實踐中成長,一個是達成優質教學的內心世界,一個是由教師同行所組成的共同體。”對於後者,我們現行的教育體制非常重視,我們通常稱其為“同伴互助”,在“同伴互助”中許多老師走出孤獨和封閉,在互幫互助中迅速成長起來。但帕爾默的“明確委員會”與我們的“同伴互助”相比,卻是別有一番洞天。需要幫助的人被稱之為“焦點人物”,“明確委員會”以一種匪夷所思的方式幫助他――“沒有忠告、沒有過量確認、不會把問題轉移給他人,不用提建議。共同體的成員只會提焦點人物誠實而開放的問題(如,這樣的事情以前發生過嗎?你有什麼感覺?)……”讀到這裡,我的好奇心被極大的激發――這樣有助於問題的解決嗎?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終於陷入了另一種沉思。帕爾預設為,如果“明確委員會”成員不能走進另一個人的心靈,其實根本無從知道另一個人所問問題的答案。而且除非這個人發自內心的領悟,否則任何的建議也會收效甚微。所以,只問問題好了,需要做的其實只是幫助焦點人物發現內在的智慧。從這一點上,我們不難看出帕爾默不淺的心理學造詣。他的觀點甚至對於我們“幫助學生”也有同樣的借鑑意義,我們應該真心地充分地聆聽學生的聲音,在那開放的空間裡,接受學生也接受自己。

?教學勇氣》如同一位深刻的摯友,讓自己在思考與追問中款款撣去滿身的浮躁和疲乏!

寫勇氣的讀後感篇3

很多年前,在辛辛那提州,作者碰到了一個小男孩。他只有62美分,但是要買1美元的地理書。作者跟著他去買書,而他卻一次又一次的碰了壁。但最後這個小男孩用他決定買書的勇氣和堅持不懈的毅力感動了一間書店的老闆和我,老闆不但把書以50美分的價格賣給了他,還給他了一把嶄新的鉛筆和一沓紙。作者也給了他2美元用於買其他的書。

三十年後,作者乘船到歐洲去,可是遇到了罕見的、異常可怕的風暴。船的狀況非常糟糕。但船長以豐富的地理知識與強烈的信念指揮著船安全的到達了利物浦港。而這位船長,就是當年那個沒錢買地理書的小男孩。他三十年前買書的勇氣拯救全船的人。

讀到這裡,我們不禁會為這位船長當年買書的勇氣、決心與毅力所折服。試想,如果當年他在碰壁之後放棄了,不再嘗試了,那三十年後出現的或許就不是這一幕而一場悲劇了。

在生活中,我們不免會碰到一些困難與挫折。當我們遇到它們時,如何前去面對它們變成了關鍵。這時,或許就是態度決定一切了。這位船長在遇到困難與挫折時,他選擇了不氣餒,不退縮,堅持下去直到成功的態度。或許,我們從中也應該學到這種精神,學到這種一旦下定決心就一定要辦到的精神。

寫勇氣的讀後感篇4

這本書有多紅,應該不用我多說。周邊很多人都做了推薦,2年前我應該聽過曉書童講過這本書,當時也覺得有一些道理頗為精彩,能講到我心裡。這次重新閱讀,也對於其中的一些點很有共鳴。

所有的“不幸”都是自找的,與他人無關。

我們一直常說,原生家庭對一個人影響是多麼的巨大,家庭的不幸給這個人畫上了悲劇色彩,先天的不幸似乎為後天的悲劇打下了可以被理解的伏筆。但是阿德勒認為:過去不重要,怎麼看待過去才是重要。因為過去是死的,而我們是活的,我們不能被過去所束縛。過去不一定能決定現在,能決定的是當下最真實的想法和對於當下想改變的勇氣

課題分離

為什麼現在有很多人都不快樂?很多煩惱?因為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擔心不被喜歡,擔心被討厭,擔心這個擔心那個。但是阿德勒認為:我們要有被別人討厭的勇氣,你才能真正獲得自由。怎麼做到這個,用課題分離去實踐。舉個例子:你去追求一個人,但別人不喜歡你,所以你很痛苦。如果使用課題分離就是,你喜歡別人是一個課題,跟別人願不願意喜歡你是另外的課題。你喜歡別人是你的課題,她願不願意接受你,是她的課題。每個人做好自己的課題就好了。這點在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工作上,仔細想想真的有很多案例,有時候我也經常做一些吃力不討好的事,花時間花精力投入,最終還沒人說你好,事後自己想想心裡窩死。終於現在在哲學層面,我給自己找了條道路,首先要有被討厭的勇氣,找好邊界感,儘量不要讓自己因為人際關係讓自己難過,然後做好自己認為應該做的,將自己和別人的課題分離,只解決自己的課題,同時尊重別人的課題。因為別人如何對待你、要怎麼做,那是別人的課題。自力更生於自己的課題,同時尊重和有邊界的處理別人的課題。

寫勇氣的讀後感篇5

上個月有幸拜讀了《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看完這本書之後,我直接將它列為我在20xx年上半年最值得讀得幾本書之一。這是一本有關阿德勒心理學方面的書,正如標題一樣,是一本給人勇氣的書。它採用對話體的寫作格式。我們正如書中的青年一般,20多歲的年紀,有一大堆困惑。書中的哲人用阿德勒的勇氣心理學一步步循循善誘,給人改變,做自己的勇氣。全書的內容一共有五夜的探討,一步一步由外入內深入人的內心世界,給人以啟發,直面自己內心世界的勇氣。第一夜是探討過去,如何利用被給予的東西很重要;第二夜是探討煩惱的根源—人際關係;第三夜是理清人際關係,課題分離。第四夜是要有被討厭的勇氣,終點是共同體感覺。第五夜是活在當下,賦予自己人生意義。

我最喜歡書中第三夜裡的一段話:“在人際關係上,別人如何評價你,那是別人的課題,你根本無法左右。太在意別人的視線和評價,才會不斷尋求別人的認可。對認可的追求,才扼殺了自由。由於不想被任何人討厭,才選擇了不自由的生活方式。換言之,自由就是不再尋求認可。”這本書與我而言,最大的感觸是:我可以選擇自己想要的人生,面對別人的干涉,要有被討厭的勇氣,這也是我在追逐自己人生中需要付出的代價。不畏懼被人討厭而是勇往直前,不隨波逐流而是湧流勇進,找尋屬於自己對人生意義的定義。另一方面,也給我想要改變的勇氣,不能因為害怕不被接受就停滯不前,堅定做那些自己原本就一直想做的事情,告別拖延,凡事都更堅定一些、自信樂觀一些。你若盛開,蝴蝶自來;你若精彩,天自安排。

寫勇氣的讀後感篇6

?三國演義》,起初我讀這本書時並不是分了解,只是大概知道,劉備,孫權,曹操為爭漢土打來打去,最後司馬炎漁翁得利而已但後來,當我細嚼這本書的含意時,發現它不僅僅是這樣,還是寫出了一個時代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漫長過程其中,書裡的人物皆是以勇氣而著稱,他們是這精彩情節的創造者,但我不禁自問:“如果是我自己,我有這樣的勇氣嗎?能創造這精彩的故事嗎?”?如果是我,會像趙雲那樣衝入敵陣中救回主公之子嗎?不,我寧願拍馬逃得遠遠的也不要衝入亂軍之中救人,我哪有那種“古來征戰扶危主,只有常山趙子龍”的膽魄呀!?如果是我,會像諸葛亮那樣在面臨司馬懿的十五萬大軍來到空城前,鎮靜地施計解危嗎?不,如果是我,肯定早就棄城而逃了,那有閒工夫想辦法呀!我可沒有諸葛亮智勇兼施的勇氣啊!?如果是我,會像關雲長那樣一邊下棋一邊讓華佗為其刮骨療傷嗎?不,我乾脆不治了。刮骨之痛,難以承受,我可以像關羽那樣鎮定自若嗎?不,我沒法那樣.?合上書本後,我忽然感覺到自己太渺小了,為什麼?因為我缺乏了生活的歷練,同時也缺乏了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勇氣在上課時,明明自己知道了答案也不敢舉起手來;在問答時,明明自己與他人答案不一致也不敢發表出來;在生活裡,明明知道別人做錯了,也不敢站出來指證其錯誤,幫其改正“人不乏智,最則乏勇。”我必須去學習《三國演義》里人物的勇氣,因為勇氣是成功的首步!?

寫勇氣的讀後感篇7

曾經在哈佛家訓上看到過這樣的一則故事:有三個國家的海軍將領在討論什麼是勇氣的問題。

第一個發言的是義大利將軍,他讓自己手下的一名水手,爬上了100米的旗杆,而後敬禮再跳下來。這一連串的動作就是水手的勇氣!緊接著是日本的將軍,他先是讚揚了義大利的水手,而後又對自己的日本水手提出要求,那就是爬上200米的旗杆,而後做出和義大利一樣的動作,結果日本水手也順利的出色完成。最後輪到法國海軍將領的發言了,他也讓自己的水手爬旗杆子,不過高度竟然上升到300米,正當日本和義大利將軍覺得汗顏的時候,法國水手的回答更是另他們大驚!知道法國水手是怎麼說的嗎?他的回答是:“什麼?要我去幹這種事?先生你一定神經錯亂了!”而如此的回答似乎是在法國將軍的意料之中。法國將軍很得意的告訴義大利和日本的將軍,只接受命令做愚蠢的事情,不應定是勇敢,敢於拒絕才是真正的勇敢!

其實哈佛家訓中的這則《勇氣需智慧幫忙》,在我的讀後觀感中,覺得它和我們中國人比較熟悉的那句有勇無謀的詞語倒是挺般配的。只有勇氣而無智慧,就像是一介莽夫,只會依靠蠻力,最終得不償失,相反的做事情智勇雙全才會有更好的結果。名著《水滸傳》或者《三國演義》,很多有心的朋友在讀後感中,還將一些人物的性情做了一些劃分,智勇雙全的就是一類。當然讀後感中做如此的劃分除了對書中人物的喜愛之外,其實還有一個目的,那就是借鑑古人處世之道,來為今日的自己所用,這個可真的是一門學問,值得一學!

標籤: 讀後感 勇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tw/redian/xinde/l401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