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熱點 >心得體會 >

學校德育工作心得感悟

學校德育工作心得感悟

學校德育工作心得感悟

學校德育工作心得感悟

我國目前正處在不斷髮展、不斷變革的時期,經濟全球化、科技現代化、資訊多樣化、文化多元化,對當代青年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產生了巨大的衝擊和影響,給學校的德育工作也帶來了新的挑戰。

胡錦濤總書記在慶祝清華大學百年校慶的講話中,對當代青年提出殷切期望,希望當代青年要把文化知識學習和思想品德修養緊密結合起來,把創新思維和社會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把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緊密結合起來。總書記提出的“三結合”是對當代教育育人模式和青年學生成長道路的科學概括,為學校教育的發展指明瞭正確方向和前進道路。

如何透視現實變化,把握時代脈搏,拓寬視野,開拓思路,優化德育工作環境,開啟學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如何把學生德育工作落到實處,增強德育教育的實效性,都成為了每個學校必須面對、必須認真思考的大事。

一、傳承民族文化,奠定德育工作基礎

傳統文化是人類社會長期積澱下來的思想、文化、精神的結晶,是民族文化的基石,是民族精神得以發展的土壤。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在今天仍然能給人以有益的啟迪,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社會價值,對於構建我國民族的價值觀、倫理道德觀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傳統文化中的愛國、正義、禮貌、孝敬、謙讓、敬業、奉公、刻苦、自強、天下為公等,都是極其適用和有效的教育材料,容易喚起青年人潛意識中的道德情感,這也與我國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新人的道德體系完全融合。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學者,從來重視理想,倡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中國傳統的道德觀裡,把“規律”稱為“道”,遵循規律稱為“德”。對人而言,便是品德。所以,按規律辦事的人,就是有道德的人。儒學經典的《大學》開宗明義提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在傳統文化中,主張修身養性、克己奉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道德倫理,便可引伸為現代意義上的遵紀守法的要求。

由此可見,我國傳統文化有著強烈的倫理意識,十分重視道德修養和道德教育,以孔子及其為代表的儒家學說強調以完善人的主體道德作為完善社會道德的基礎,將個人的修養同國家、社會緊密聯絡起來,強調個人在人倫關係中的權利義務。在目前的形勢下,弘揚和培育傳統文化中的民族精神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務,而愛國主義又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中華的傳統美德和革命傳統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精神糧食,是傳統文化的重要內涵,因此,傳統美德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要貫穿學校德育工作的全過程。

我們認為,“道德”是指內心的感情或者信念,用於人倫,則指人的本性、品德。在每週一國旗下的講話中,增設“班主任談傳統文化”內容,班主任通過對“仁、義、禮、智、信;忠、孝、節、勇、和;溫、良、恭、儉、讓”等15個字的剖析,會讓學生接受許多優秀的傳統道德觀的教育。

開設以民族傳統節日為主題的校本課,通過報刊、宣傳欄、黑板報、校園網等多途徑介紹民族傳統文化,要讓民族傳統文化蘊含於濃郁的學校文化環境之中,奠定堅實的德育工作基礎。

二、立足課堂教學,創設德育工作陣地

教育就是通過課程把自然人轉變成社會人,這是教育的出發點,也是歸宿。沒有必要把教育解讀的那麼高深,教育原本就不復雜。當然前提仍然是你必須恪守教育的準則,說穿了就是一句話------把學生當人!長期以來,我們奉行的是知識本位的教育,實施的是對學生的嚴管控制,依據的是標準答案,奉行的是灌輸和強化訓練,追求的是分數至上,培養的是聽話的孩子,比的是幾個能考上清華北大……,嚴格來說這是對學生的人性摧殘。

新課程改革明確要求在課程中滲透德育,並在每一門學科的課程標準中都有關於“情感態度”的目標,強調要把德育過程和智育過程有機結合起來,使教書和育人融為一體。這是因為學校中德育活動最有效的載體就是課堂教學。

有人或許質疑說,教育的問題不僅僅是課堂的問題。這個觀點看起來或許有些道理,可殊不知,教育的問題還必須回到課堂上才能解決。課堂是教育的原點。回到課堂上,就是回到“人”的本身,回到尊重學生的天性和權益上,回到從學生出發的認知規律上,回到興趣和需要上,回到體驗和動手上,回到生活和情感上。學校德育實效性不高已引起人們的諸多質疑和不滿,儘管其中的原因複雜多樣,但我們以為教學與德育工作長期脫節始終難辭其咎,是根本性癥結之所在。雖然,學校和教師在主觀上也一直強調“教書育人”,但由於在管理上缺乏兩者溝通的有效機制,學科教師難以在指導學生進行學科學習時顧及其思想、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發展,而班主任與德育教師又往往力不從心,無法將德育真正貫徹到學生的生活,關注學生的生存狀態與精神生活質量方面來。

《師說》中的名句“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解釋為:老師是(可以)依靠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今天我認為應對這一解釋賦予新的內涵,今天的“傳道”應包括三重內容:傳遞給學生融入和諧社會的行為準則,傳授給學生科學道理,傳送給學生終身受用的學習方法。作為教師要有為教的憂患意識,有為道的篤實心態,有為事的敏銳覺知,有為生的慈悲情懷。

立足課堂,增強課程意識,使德育工作主動運用課程、整合課程、建立課程,才能使德育工作真正找到了落腳點,真正發揮課程服務於育人目標的作用,提高全員育人水平,從而深化了德育的實效性。在課堂教學中,應該讓我們的學生遠離“忍受”,走出“接受”,走進“享受”。當一切教育內容與學生的生命和情感發生關聯時,教育便立馬活起來了,彷彿魚遊大海、鳥飛山林。當一切的課堂開始交還給學生時,教育便隨機發生質變,也便能完成知識與情感、能力、智慧的對接。

 

標籤: 學校德育 感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tw/redian/xinde/onevr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