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熱點 >心得體會 >

鄉村精準扶貧心得體會《不忘初心勇擔當,甘於奉獻傾真情》

鄉村精準扶貧心得體會《不忘初心勇擔當,甘於奉獻傾真情》

  扶貧工作重在幫助落後地區走出貧困,實現共同富裕。我有幸於2016年3月被選派到馬山縣新華村成為一名“美麗廣西·鄉村建設”駐村工作隊員,在精準扶貧的同時也致力於鄉村振興。兩年的精準扶貧和鄉村建設工作,讓我有著深深的感觸和體會。

  夯實基礎設施,助力脫貧攻堅。按照中央和自治區有關扶貧工作精神,我們緊緊圍繞“兩不愁、三保障,一安全”的脫貧攻堅目標,堅持問題導向,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對症下藥,精準施策。

鄉村精準扶貧心得體會《不忘初心勇擔當,甘於奉獻傾真情》

  貧困鄉村多為邊遠地區,交通條件比較落後,飲水安全問題比較突出,這是制約貧困鄉村發展的瓶頸。為此,我們在原來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道路建設和人畜飲水工程,為脫貧攻堅打牢堅實的基礎。新華村那說屯,通往外界只有一條泥濘不堪的土路,村民們出入、物資運送等非常不方便,村民們的最大心願就是有條好路可通家門口。要致富先修路,我和駐村工作組促成村民們“一事一議”確定環屯路建設, 2個多月後建成了約2公里的環屯道路硬化工程。道路的改善也帶動了村民致富的信心樹立,他們激動的說,我們以後可以很方便地開著摩托車運輸農產品了,下雨天也不用擔心小孩上學摔跤了。琴塘屯吉祥生態種養合作社率先完成了土地流轉,形成規模化種植養殖業。原來因路遙道路不暢,農資進出不便,很多商販不願前來,為了助力扶貧產業發展,我們利用扶貧專項資金,2個月時間修建完成了2.6公里的產業路,自此以後,常常可看到一輛輛貨車駛入產業園,滿載農產品而歸;大量收購車輛直接開到田間地頭,農民就地銷售,切實解決了農產品運輸難、銷售難、損耗大、成本高等問題。全村約35戶183人也因此受益,增加了收入。

  堅持產業扶貧,增強造血功能。我所在的新華村,全村 14個屯4300多人口,貧困戶就有179戶926人,貧困發生率為21.27%。村民以種植水稻、玉米,養殖豬、牛為主,特色經濟很少,人均耕地面積不足0.5畝,很多家庭的經濟來源主要依靠外出務工收入。為了解決該村的貧困問題和長遠發展問題,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我們立足實際,積極探索符合該村實際的產業發展之路。新華村全年日照時間超過7個月,光伏扶貧是扶貧工作的有效途徑,我們積極引進光伏發電專案建設,利用光伏國家補貼政策,光伏扶貧、農光互補,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近年來,年均發電量近85千瓦,每年為村集體經濟獲利10萬元以上。

  建立農村新型服務體系,積極扶持村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服務。通過土地流轉,把土地集中起來規模發展甘蔗、砂糖橘、油茶,茶葉等,村民以土地入股,收取分紅;就近就家工作,獲取勞動收入。經過幫扶,新華村成立了兩家村民合作社,建立了規模種養產業,使農產品產量質量、產出率有較大提高,增加了收入,並帶動全村約30戶貧困戶實現了脫貧。

  因戶施策,精準幫扶。村裡貧困戶各有各的困難情況,如果“一刀切”、“撒胡椒麵”很難解決好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我們堅持因地制宜,實事求是,真正做到“一戶一策”,“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新華村舊敢屯的磨合禮是個精神病患者,每月只領200元低保,還有個11歲的女兒磨小清。由於磨小清在家裡出生,沒有出生醫學證明,一直都是黑戶,無法辦理低保,在學校也無法申請困難學生補助。要辦理戶口必須做親子鑑定,他家如此貧困根本沒有能力承擔相關費用。為了解決其困難,我們及時為他申請了免費親子鑑定,解決了磨小清戶口問題,辦好了低保,他們家庭每個月又多了200多元的低保收入,學校也為磨小清申請困難補助,減輕了他家經濟負擔。新聯屯的貧困戶磨禮周,全家7口人,最大的孩子20歲長年癱瘓, 3個小孩讀國小,1個是學齡前兒童,全靠靠低保生活。因他和鄰居有矛盾,硬化道路修不進他家門口,出入極不方便。為此,我們多次上門反覆做工作,調解他和鄰里矛盾,依靠後盾單位人社廳的幫扶並動員村裡勞動力去鋪路,解決了他家門出入難題。與此同時,為了解決他家生活困難,協調村裡讓他當了新聯屯的屯長和保潔員,聯絡馬山縣中醫院上門為他癱瘓在床的兒子做殘疾鑑定,辦理了一等殘疾證,並簽約了醫生定期上門做醫療服務。2018年春節前還幫他家申請了扶貧電視。點點滴滴入心用情的幫扶,使磨禮周家生活逐步改善,精神面貌發生了根本改變。

  大量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產生大批農村留守老人和兒童,如何解決好這一群體生產生活實際困難,是扶貧攻堅中必須面對的重要問題,也是堅決打贏脫貧攻堅的任務之一。我們通過學校、家庭、社會的協同協調發力,提供更加精準、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務,加強對未成年人的監護和對老年人的關懷照顧,讓這些弱勢群體感受到社會的溫暖和關愛,增強脫貧信心。而我也在扶貧實踐中,逐漸掌握了因學致貧“雨露計劃”“助學貸款”來助力等系列“靶向施治”精準幫扶辦法,在務實幫扶付出中與貧困戶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辛勤付出二年,新華村不負眾望, 94戶貧困共480人順利脫貧,貧困發生率由原來的21.27%下降到10.84%,為2018年底新華村整村脫貧摘帽墊定了堅實的基礎。

  回顧自己下村為民服務走過的路程,踐行了初心使命,檢視了人生觀,拓寬了人生視野,增強了群眾觀念,在基層一線的摔打中尋找一份屬於自己的堅守,在為群眾的無私付出中定格最絢爛的年華。兩年的基層鍛鍊,讓我深刻認識到:年輕幹部要把個人理想與時代需要相結合,找到價值歸屬和人生目標,才能實現鍛鍊自己與服務群眾的有效融合,才會在解決難題和服務群眾中增強自覺自信,責任擔當、積極作為,提升幹事創業的本領。同時這段讓扶貧責任實起來,讓心靈熱起來,讓群眾富起來的扶貧體驗,是我受益終身的寶貴財富,扶貧雖辛苦,我無怨無悔。(朱景琳)

  編審:葛春啟 編輯:龐建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tw/redian/xinde/qyr82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