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熱點 >心得體會 >

《文化苦旅》優秀讀後感範文最新三篇

《文化苦旅》優秀讀後感範文最新三篇

讀後感就是記錄我們看書的時候的新的感悟和看法,這是提升思想高度的關鍵所在,你知道優秀的讀後感有什麼特點嗎?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文化苦旅》優秀讀後感範文最新三篇,以供參考。

《文化苦旅》優秀讀後感範文最新三篇
《文化苦旅》優秀讀後感1

讀《文化苦旅》這本書,我感受最深,也是最大的,就是:“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個世界的生僻角落,變成人人心中的故鄉。”

我想,每一箇中國人都會有這種感覺,自己特別想去的地方,總是古代文人和文化留下較深腳印的所在。作者餘秋雨先生認為:“這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對我的長期薰染造成的,要擺脫也擺脫不。”我想,這個原因對每一箇中國人來說,同樣適合。

我們去某一個地方參觀旅遊,都總會不自覺地回想那裡的一切,主人是誰,修建的目的,發生過的歷史事件,何許人也曾經到過這裡等等。這樣,就在這一瞬間,把人、歷史、自然渾沌地交融在一起,歷史的滄桑感與人生的滄桑感便籠罩在每一位參觀者的全身,歷史古蹟所蘊藏著的精神與文化也就能嘩的一聲奔瀉而出,使每一位參觀者都好像親身經歷過一定的歷史事件,無端地感動,無端地喟嘆。

譬如說,我們路過汨羅江,總會在百感交集之中擠出一聲來源久遠的喟嘆。既羨慕沉睡江底的閒散,又恨楚國忠臣的輕生;既有感於物換星移的短促,又興幸楚臣的精神沒有隨流水而長逝;既嘆惜滔滔江水的無情,又因身為炎黃子孫而驕傲……這眾多的感慨,全是因為楚臣遇到汨羅。我們看到汨羅,就想到它的主人,感受到他的愛國精神與浪漫詩篇。

又如,我們去參觀長城。長城,之所以能成為我國的象徵,就是因為它一直肩負起保家衛國的責任。走在長城上,似乎能清晰地感覺到無數英靈在抗擊匈奴時的勇猛,倒下前轉過頭給熟悉的大地投去的目光以及那亙古不變的黑色的眼睛。“不到長城非好漢”這一口號的提出,大概也是來自一個簡單的願望:把中華民族的精神歷代相存。而不懂得這一切,長城,中國的長城,只不過是一條長長的土堆兒而已。

大概,每一處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都需要一些歷史事件才能得以豐富,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古蹟,陳年的石頭和木塊也才能深深的感染著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而文人的作用,也就是把古蹟封存久遠的文化內涵與人類精神感悟出來。因此,文人也是豐富歷史古蹟的內涵的要素。沒有歷史事件與人物,人們對於無論有著任何意義的景觀都只會有:“自然的力量多大啊!”或者“古人的智慧與技術多高啊!”之類單純的讚歎,而永遠也不會有更層次的感慨。旅遊的更高層次,就是要領悟我們祖先的精神,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傳統精神。

《文化苦旅》優秀讀後感2

《文化苦旅》剛讀來十分深奧,對其中許多優美的句子覺得晦澀難懂。通過年齡的增長,社會的積累,越讀到後來我越敬佩餘秋雨,他的歷史散文別具一格,見常人所未見,思常人所未思。每游到一處地方總會仔細思索,然後在其美妙的文字中一步步將讀者帶入文化意識的河流,帶給我們無盡的沉思。

如今人們有哪個能做到像餘秋雨一樣去思索,去探尋。往往遊客到景點後拍照留念就去吃喝玩樂了。沒有多少人會深入瞭解其中的風土人情和人文景觀。更沒有多少人會去了解其宗教哲學和歷史淵源,並寫下如此有哲理性的文字。

當我讀到《江南小鎮》這一章節的時候,眼前似乎浮現出我當初去周莊,同裡這些古鎮時的場景,就如書中描繪的一般,一座座雕刻精緻的`石橋,潺潺流動的河水,悠閒划著小船,並唱著歌的漁民們。當然還有色彩繽紛,味道可口的各類糕點和特色小吃。一條條木製的竹筏飄過貫穿古鎮的小河,一股竹子中清香的味道,十分安逸,舒適。就如“淺諸波光雲彩,小橋流水匯村”這幅楹聯一樣,盡情闡述了江南古鎮的魅力。

《文化苦旅》優秀讀後感3

我站在古人一定站過的那些方位上,用與先輩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著很少會有變化的自然景觀,靜聽著與千百年前沒有絲毫差異的鳥語風聲。

心說,當站在堆積的中華文化前,山嶽的高度,不免覺得過於厚重,而中國文化的真實步履都落在這山重水複、莽莽蒼蒼的大地上,或化作奔瀉的河流流淌著。大地默默無言,江水生生不息,卻終是將文化內涵封存久遠。於是,走慣了遠路的三毛唱到:遠方有多遠?請你告訴我!沒有人能告訴他,他便悄悄的出發了,用一杆馱著沉重的心的筆,帶我們在大半個中國的美麗中跳躍。

我們似乎看到這樣一幅畫面:文弱多情的餘秋雨,在斷垣殘牆或莽莽蒼蒼的人文山水前,一會兒靜靜沉思,一會兒喃喃自語,欲步卻又停留他驚歎、震憾,他婉惜、嘆息。如同古人之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一般在遊歷中洗去了少年英氣,懂得了沉穩厚重的中庸之道。然而沒落的唱著古老歌謠的孤座黃昏的美麗定然會使他心旌神搖、羨慕不已。於是他便欣然往甘肅敦煌出發了,轉向大西南四川的柳候祠、都江堰,再到東南的吳越春秋,最後寫至境外南洋的疊疊從冢。

苦的不是歷史遺留下的璀璨文化,苦的是研究文化的文人。《道士塔》與《莫高窟》中,餘秋雨不時的嘆息,讀敦煌,不是死了幾千年的標本,而是活了幾千的跳動的生命。然而在這朝聖者眾多的聖地,卻偏偏出了個王道士。從此,它蒙了辱,中華民族蒙了辱,但細細一想,送與沒有赤腸的官僚當做奢華的玩物,倒不如賣給外國學者。雖說洋唐僧骨子裡是赤裸裸的文化剝削,但不也是它們才使莫高窟文化大放異彩嗎?餘秋雨狠心的說過:比之被官員大量糟踐,寧肯存放在倫敦博物館中!然而還是不能舒心的。中國文化何其多,卻偏偏忽視了這座文化寶庫,這讓人如何悲哀!直到《柳侯祠》前往到《寂寞天柱山》,才敢安心的撫摸那水靈水秀的風光,就在這裡和歷史擁抱,與柳宗元,與謝靈運,與杜甫,與范仲淹,與李白緊緊地,生怕這一處處風光如同海市蜃樓般從眼前湮滅。

他是沿著長江往下走的,起點是都江堰。因為他認為,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不是長城,而是都江堰。它的規模從表面上看不及長城巨集大,卻註定要穩穩當當地造福千年。如果說長城佔據了遼闊的空間,那麼,它卻實實在在的佔據了邈遠的時間,它至今還在為無數民眾輸送清流。當然,我們已經跟隨他拜見了那遙遠的看不見面影的李冰。

接著他路過了蘇州,抵達了靈動江南。確是洗掉了黃沙漫漫帶來的歷史傷痕,以柔麗的小橋流水為背景,把清新婉約的江南文化和世態人情表現得形神俱佳。當然不會少了半夢中的西湖,西湖的盛大,歸攏來說,在於它是極複雜的中國文化人格的集合體。所以不會少了白堤與蘇堤的風采,不過還有蘇小小的風采,她一直用美熨帖著生命。

再順流下一路就到了上海,那氣息就愈發現代化了。不過卻免不了顯示出了人性的不足,一再的對上海人讚揚,又不停的對其惡劣的心裡品性進行批駁,然而上海人卻是不以為然的,習慣般的自我安慰將劣根更加暴露無遺了。當然,這不是對他們的審判,而是文化根底的論析。

水路完了,在大海面前,餘秋雨安心的寫出了充滿文化感慨的回憶。再者,就是準備往下一站遠方而揚帆了。但是,那漂泊的旅途中對於文化的苦澀回味卻剛剛開始。

璀璨的文化,苦澀的旅行。然而剖析開卻是淺淺嘆息後的美麗,還好,一切都還存留。

當然,越往遠走,越是生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tw/redian/xinde/rdjy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