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熱點 >心得體會 >

最新關於《哈姆雷特》讀後感範文3篇

最新關於《哈姆雷特》讀後感範文3篇

《哈姆雷特》這部戲劇突出了人與人之間的仇恨,對金錢、權利的慾望,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最新關於《哈姆雷特》讀後感範文3篇,以供參考。

最新關於《哈姆雷特》讀後感範文3篇
《哈姆雷特》讀後感

以前,常聽人說《哈姆雷特》是一部優秀的作品。我沒有親見,自然也無從說起。如今,我讀了一遍,心中頗有一番感慨。伴隨著淡淡的悲傷,哈姆雷特本性之善、意志之堅、復仇的願望之切等特點,無不在我的腦海中浮現。我覺得,哈姆雷特是一個真正的英雄,他的靈魂也因他的英雄舉動走得遠於他人。

最初,哈姆雷特是天真的、單純的,也是幸福的,他對未來充滿美好的希望。後來,父親的暴死、母親的改嫁,讓他覺得一切都天翻地覆了,於是,他失望、孤寂,又開始憂鬱了,他無目的地活著。

恰在此時,鬼魂告訴了他真相,於是,哈姆雷特憤怒了,他也開始覺悟了,他要報仇。

哈姆雷特憑著自己的智慧,驗證了事情的真實性之後,他開始平靜下來,他沉思著,自己是否應該擔起重任。那時,他的靈魂卻沒有停下來等待,仍在前進。最終,哈姆雷特做出了決斷,他放棄了安逸的生活,放棄了自己的愛情,放棄了……只是他卻沒有料到克勞狄斯的陰謀,不過,他畢竟在臨死前也給了敵人致命的一擊。他雖然沒有完成自己的使命,他卻為實現自己的理想鋪平了道路。此時,哈姆雷特的靈魂走得更遠了,直到消失在那條通往天堂的大道上,好一個走遠的靈魂!

哈姆雷特是英雄,他是人,而不是神,他也有人性和情愛。正因為如此,他能對母親發出心底的憤怒,面對奧菲利婭的死,他悲痛欲絕,而當他面對自己的仇人、國家的仇人時,善良的本性又使他猶豫不決、遲遲不願行動。如今讀來,我仍能感受到他當時內心的矛盾和痛苦的掙扎。什麼才是英雄?我認為,這才是真正的英雄。

莎翁的過人之處,在於他擺脫了古人將英雄神化的寫法,他寫活了哈姆雷特。這個人物感動了讀者,讓人覺得,彷彿真有這樣的一個人站在我們的面前。讀罷此劇,我的心裡再也不能平靜了,胸中掀起的激情使我發出了來自內心的感嘆:哈姆雷特,我為你喝彩。

《哈姆雷特》讀後感

他是莎士比亞筆下的一位傳奇人物,他是丹麥的一位王子,他是世界文學史上一個經典形象,他就是哈姆雷特。讀莎士比亞的《哈姆萊特》,感受到的是杯具的美麗與偉大,莎士比亞所塑造的每個人物每一幕都那麼每句話都有著戲劇的崇高。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杯具中的代表作品,這個劇本整整被推崇了幾個世紀。它突出地反映了作者的人文主義思想,是一個時代的縮影。就是此刻,我們依然能夠感覺到它的震撼人心。而這震撼不只來源於情節,也不僅僅僅是出色的文學手法,更重要的是它所體現出來的問題。它在思想資料上到達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深刻的揭示出封建末期社會的罪惡與本質特徵,同時,它還提出了一個關於命運的問題。

哈姆雷特是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的理想人物。他是王子,按照傳統,是王權的當然繼承者。但是,他的完美前途被顛倒了的時代顛倒了。戲一開頭,作者就展現了一幅醜惡的社會畫面:國家發生宮廷政變,國王被害,陰謀家竊取了王位;王后改嫁;滿朝臣子趨炎附勢等等。世界彷彿到了末日。於是這個王子發出了復仇的吼聲。人們強烈地感受到這是“時代的靈魂”本身在呼喊。哈姆雷特本是個正直、樂觀、有理想的青年,在正常的環境下,他能夠成為一位賢明君主;但是現實的社會迫使他不得不裝瘋賣傻,進行復仇。他是英國那個特定的動盪不安時代的產物。

哈姆雷特是一個英雄形象,他很有心計,在敵強我弱的惡劣狀況下,他敢於針鋒相對地進行鬥爭,他擊破了奸王設下的—個個圈套,在每一回合的鬥爭中,哈姆雷特都顯得形象高大。但哈姆雷特決非“完人”,他雖然善於思索,卻優柔寡斷;他雖然受到人民的愛戴,卻並不堅信人民。儘管哈姆雷特有令人欽佩的才能,竭力想除舊佈新,但他總是鬱鬱不樂,遲疑不決,他始終是孤立的。這就註定了他與醜惡同歸於盡的悲慘命運。他是一個巨人型的杯具。

哈姆雷特的死,是一場杯具,卻也是對他最好的結果。當將命運的枷鎖揭開了,他的職責也就應是放下了。生存在這個世界上對於哈姆雷特,失去了任何的好處。

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他的形象經典,不僅僅在於塑造了一個為父報仇的英雄式形象,更是正因他的英雄行為下的懦弱,他是一個傳統好處下的一個大的突破。在一個痛苦的轉變過程中,哈姆雷特從一個孩子成長為一個英勇的戰士,這個過程也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務必經歷過的,因此每個人身上都有哈姆雷特的影子,他的形象也就更加引起我們的關注。

這部戲劇突出了人與人之間的仇恨,對金錢、權利的慾望。對於哈姆雷特的死,是很悲痛中也引起了我們一些思考。莎士比亞不屬於一個時代而屬於全世紀,他的戲劇就象燦爛星空中的北斗,永遠為人們指引著方向。

《哈姆雷特》讀後感

眾所周知,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的代表作之一,莎士比亞在劇中成功地塑造了哈姆雷特這一藝術形象,使其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哈姆雷特是怎樣一個形象呢?先簡單描繪一下劇情。劇中丹麥王子為父復仇的故事取材於公元1200年的丹麥史,莎士比亞的復仇劇在眾多的改編中推陳出新,成為戲劇史的一大奇觀。劇本開始是丹麥動盪不安的社會局面,新國王克勞狄斯(即哈姆雷特的叔父)以殺兄之暴行,奪取王位,霸佔王后,並企圖置哈姆雷特於死地。

克勞狄斯是一個自私陰險的傢伙,許多人從惡如流,王后禁不住情慾的誘惑委身於他,而哈姆雷特昔日的情人和朋友也成為新國王的密探,大臣波洛涅斯趨炎附勢,為了保護個人的既得利益,變得圓滑世故,失去正直之心。在這種情況下,哈姆雷特由原來是"快樂王子"變成"憂鬱王子",嚴酷的現實擊敗了他昔日的夢幻和信念。哈姆雷特在父親靈魂的提示下得知真凶就是他的叔父,開始了他的復仇計劃

但由於他的猶豫不決和骨子裡的軟弱,使得復仇計劃一再拖延。最後,終於在比劍的時候手刃仇人,而自己也倒了下去。哈姆雷特不具備一個王子,未來國王的氣度和膽略。哈姆雷特在復仇中一再拖延,錯過許多良機,比如在克勞狄斯懺悔的時候,他完全有能力有機會把罪惡的國王殺死,而他卻以為克勞狄斯是在向神懺悔,這個時候殺死他不仁慈,會受到神的責怪。

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哈姆雷特的人文主義精神,卻更能反映他遇事的不果斷和缺乏勇氣。一個王者通常是不講遊戲規則的,哈姆雷特為他所具的人文氣質所害,導致最後悲劇的發生。哈姆雷特是一個偏激和悲觀的人物。他的言行在後來越來越遊離於為父復的責任和重新奪取王位的社會責任。在現實的壓抑下竟然想到了自殺"早早脫身而去","誰願意負著重擔,在煩勞的生命的壓迫下流汗?"然而一想到死後不僅要墜入一片虛無的世界,而且靈魂有不得安寧,他在心頭又升起對死亡的恐懼。在這樣的想法下人就顯得十分卑微和不足道,充滿了悲觀的情緒。哈姆雷特的內心充滿矛盾和鬥爭。從以上文字中也能看出哈姆雷特心中的這種矛盾心理。在矛盾心理的作用下,使他一次次成為"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就是這種心理使得復仇成為泡影。這種矛盾心理讓他猶豫和悲觀,在一次次機會面前,讀者比他還著急。雖然是以悲劇結尾,但我以為,哈姆雷特的使命已經完成,他可以走了。

在最後克勞狄斯設下詭計,企圖通過比劍殺死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卻殺死了和他比劍之人,並在其臨死之前得知劍上有毒,拿起劍來結束了惡魔的生命。這一次,他沒有憂鬱,沒有令所有的人失望,在生命的最後一刻親眼看到了仇敵的死亡。我以為哈姆雷特之前一直懦弱和猶豫,悲觀和偏激,而在臨死的時候,他卻成功地完成了角色的轉變,揣著一個真正王子的夢去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tw/redian/xinde/xlyn8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