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實用文 >觀後感 >

精選電影《金陵十三釵》觀後感實用範文三篇

精選電影《金陵十三釵》觀後感實用範文三篇

犧牲其實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坐享其成,無數的中國老百姓在戰爭中失去了生命,身為新一代的少年,國之殤,切不可忘,以下是本站小編整理的精選電影《金陵十三釵》觀後感實用範文三篇,歡迎閱讀參考。
精選電影《金陵十三釵》觀後感實用範文三篇

精選電影《金陵十三釵》觀後感實用範文

電影《金陵十三釵》一點也不晦澀難懂,其情節的連貫與故事的縝密甚至是張藝謀電影創作團隊的刻意為之。電影通過一系列情節與人物彰顯了人性的溫暖與偉大,它們由無數的小溪匯聚成一股巨大的洪流。已經成為死亡之城的南京城裡到處都是槍炮聲與嘶叫聲,還有日軍的燒殺搶掠與姦淫;無數的被俘士兵遭到日軍的集體屠殺,躲避戰火與日軍追殺的青年男女在殘垣斷壁中逃竄;戰火與硝煙,還有恐怖,籠罩了城市的每一個空間。一小隊僅存的中國軍人本可以僥倖撤退出城,但他們卻突然發現了十幾個女學生被日軍瘋狂地追逐抓捕,遂放棄了逃離,就地阻擊日軍,與之展開激烈的巷戰。女學生們逃脫了,一小隊僅存的中國軍人卻幾近全部陣亡。僅存的李教官在將一受傷的少年送進教堂後,重新回到巷子裡,將數顆手榴彈佈置在教堂周圍。當發現衝進教堂的日軍--女學生時,李教官對日本兵扣響扳機,然後與衝進來的一夥日軍進行了最後的拼死搏鬥。明知寡不敵眾,明知還有逃生的希望,但他們在那一瞬間裡,卻選擇瞭解救女學生。他們面對日軍的坦克與槍林彈雨,挺起胸膛,用鮮血與生命詮釋了中國男人的血性。作為電影的開端,他們的鮮血為這部電影塗抹了鮮紅的英雄底色。

貫穿電影始終的是一名美國的殯葬師約翰,貪財的他冒死應約來教堂給被日軍炸死的牧師作法事,不但沒掙著錢,反而被捲入因保護女學生而與日軍進行的生死搏鬥之中。他本來有理由,也有機會與同伴一起撤離南京,但他親眼目睹的日軍的罪惡與暴行激發了他身上善的力量,他用他的勇敢與才智,並在“漢奸”、妓女及小雜役的協助下,成功地將女學生們救出。

約翰的出場,一切都是為了錢;而隨後的遭遇,他不僅僅是由殯葬師轉換成了牧師,更重要的是,他的精神超越了國家與民族,讓人性具有了人類普世的價值與意義。小雜役陳喬治用自己的生命替代一名女學生赴日軍慶功會,出身的“卑微”遮掩不住他底層生命那微弱的閃光。十幾位女學生在最後的時刻選擇了集體跳樓自殺,這一壯舉確實讓我們難以置信,她們還只是剛剛離開母親懷抱的十四五歲的孩子。而女學生書娟在日本兵追逐她時向躲在地窖裡妓女們的一瞥,又給我們留下了多少值得咀嚼的意味呢?

將女學生們從集體跳樓自殺的剎那解救下來的是13名妓女,她們無疑是中國社會最底層的人,最讓人在人格與道德上進行多重詆譭的群落;而且她們強行進入教堂既破壞了教堂原有的寧靜與和諧,還汙染了學生們的心靈與宗教的神聖,並與學生們之間發生諸多齟齬。然而,就在女學生們生與死的緊要關頭,她們挺身而出,以自己的身體與生命代替女學生們前往日軍的慶功會。她們的血性與大義並不輸給那些在槍林彈雨中穿行的軍人。她們那輕鬆燦爛的笑容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苦澀的淚水,還有永恆的懷想。這一情節具有豐富的內涵與思想,無論是電影藝術的呈現,還是理論批評的闡釋,都有廣闊深厚的空間。至此,人性的深度,或曰人性的光芒,在這些普通人物的身上得到極其鮮明且豐富的張揚與呈現。編劇之一劉恆說,《金陵十三釵》是“用人類之善向人類之惡宣戰”。觀眾會被影片感動是因為“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個善良的角落和土地,一旦種子播種下去就會開花結果”。

精選電影《金陵十三釵》觀後感實用範文

皓月當空,月下人影綽綽,古往今來煙雨江南唯一不變的只有緩緩淌著的那道秦淮河。河畔楊柳拂面,河面微波粼粼。隱約得聞江南女子特有的甜糯嗓音:“我有一段情呀,唱給諸公聽……”

已是數次看《金陵十三釵》,每看一次便有一種不同的滋味在心上。

時至今日,仍聽得人言“婊子無情。”似乎那樣的形象已經是深入人心,不可扭轉。但是如果不是走投無路,誰又會選擇走上一條不歸路呢。許多人認為,這樣的女人,是不會動情的。可只要是人,總會有心呢,只要有心,便會有情。

……李教官將戰爭中遭受重創的士兵浦生託付給了玉墨等人,豆蔻說,浦生的年紀與她弟弟相仿,便好生照看。等到浦生從昏迷中清醒時,豆蔻用一根弦的琵琶給浦生彈了小半首《秦淮景》,嫌一根弦彈得太過難聽,豆蔻放下琵琶,擁著浦生說:“等你好了,我帶你去最大的舞廳,看最漂亮的女人。”“謝……謝。”“小老鄉,不要謝我,娶我吧。我跟你回家種田。”“我家沒田。”“那你家有什麼?”“我傢什麼也沒有。”“那我就天天彈琵琶給你聽,我彈琵琶,你拿個棍,要飯,給你媽吃。”……好像在豆蔻的腦海中已然是描繪出了以後的生活,哪怕粗茶淡飯,日子難度,還是想要有一個安穩的家。她想到的並不是錦衣玉食,雕樑畫柱,生的那樣美貌的一個女人,所圖的也僅僅是一個安穩。也許看到“要飯,給你媽吃。”這句話,還會有人忍俊不禁,覺得她講話太過俗氣。是在講玩笑話。相識那麼短時間的男孩,一個妓女又怎麼會對他那麼情真意切。後來浦生重傷不治,豆蔻跑出教堂,到那座佈滿惡鬼的金陵城中找琵琶弦,玉墨問起來,春花才講:“豆蔻非要去翠禧樓拿琵琶弦,她想給浦生彈《秦淮景》,她說浦生可憐,像她親弟弟,她想給弟弟彈首好聽的曲子。她說一根弦不行,四根弦就能彈了……”結果可想而知,女人與惡鬼纏鬥,最終勝出的絕不會是手無縛雞之力的弱女子。約翰拿回了沾著被凌辱致死的豆蔻鮮紅的血的琵琶弦,暗紅的觸目驚心的琵琶弦上浸染的是一個執著的女人對一個素昧平生的男孩的憐愛,對往日的追思和安穩日子的嚮往。

和豆蔻的情感不同,玉墨更多的留戀年少時光和青春記憶。“像書娟一樣,我也曾愛上過某人,一個年輕乾淨的男人,有世上最好看的眼睛。”她說“乾淨”,已經很少有人這樣來形容愛人了,大抵是她覺得自己已經墜入風塵,並不“乾淨”了。愛人的眼睛裡有光,像這世間最明亮的星星,僅僅是望過一眼,便會覺得看盡了宇宙萬物。回憶起來也定當是眼角眉梢自帶風情萬種。那種心動是人生中為數不多的美好時光。她是迫不得已才淪落在煙花之地,當約翰最後為她化妝時,問:“女士,你想變成幾歲?十四歲?”“十三歲好嗎?十三歲之前我是個好女孩。”……所有人都不知道她到底經歷了什麼,那麼一個知書達理,溫柔獨立的漂亮女人會變得世俗又深諳對付男人之道。

悲傷的離別總是人生的常態,雖說“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她們卻要去做一件有情義的大事——代替女學生們去參加屠城日軍的宴會,為這些小妹妹們掙得生還的機會。她們說要改一改世人心中的印象。

臨別之時,春花將一對湛清碧綠的玉鐲子留給了女學生,她說:“他給了我這副鐲子,要領我走,我怕他不是真心的,想再等等看,我當時要是跟他走了就好了,我真傻。”是想等等看吧,看看男人是不是像戲本子裡頭唱的那樣喜新厭舊,是不是隻是一時衝動,膩味了就丟掉了,是不是像世人一樣輕賤青樓女子。是不知道明天到底會怎麼樣,心裡頭覺得自己這樣的身份根本就配不上一個男人交付的真心,沒有安全感,想有一個確切的答案。可是這一等,等的兩地相隔,生離死別。應該也曾付出過情意,又被辜負,所以不敢去觸碰那一點點美好,怕幻想破滅,最後還是一個人孤獨的等待。後悔嗎,後悔吧。紅菱也將自己的贖身錢留給了女學生:“我像你這麼大,接客都不知道接了多少回了,小妹妹,記得還給我,姐姐還要拿這錢贖身呢。”“姐姐……對不起。”“替姐姐好好活……”後來玉墨抱起豆蔻的琵琶,接上了浸染豆蔻鮮血的琵琶弦,和姐妹們為小姑娘們唱了一首《秦淮景》,那一聲聲道出來的竟然有無盡的解脫和看透生死的淡然。

災難是人性的試金石,面對生死,有人選擇了苟延殘喘,有人選擇了大義赴死,那些女人有著“永恆的力量和美”,她們“很堅強,勇敢,細膩,出色。”

戰火的硝煙已然消散,秦淮河還如從前一般細細淌著江南的諸般溫柔,站在小橋上看著河底的水草緩緩流動,耳畔又傳來了吳儂軟語:“秦淮緩緩流呀,盤古到如今,江南錦繡,金陵風雅情呀……”

精選電影《金陵十三釵》觀後感實用範文

她們是南京城城最漂亮的一群“女學生”。這是我想象的,因為女學生對她們來說是個夢,她們是按夢想來著裝扮演女學生的,因此就加上了夢的美化。

嚴歌岑大家耳熟能詳,她的作品充滿鮮活的生命力,極具故事性和畫面感,也許曹雪芹筆下的金陵十二釵讓你情有獨鍾,秦淮八豔讓你記憶猶新,而她所塑造的金陵十三釵則更讓你出乎意料。

這是一部在南京大屠殺的語境中,通過翻轉“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的傳統妓女形象,結合了金陵十二釵的悲慘命運,融入秦淮八豔的悲歡離合,創造性的重寫了一部“妓女從良”的故事。張藝謀導演的傾心力作便取材於它,它被定位為一部面向國際市場的戰爭史詩鉅作!其英文名”Theflower of war”即《金陵十三釵》為戰爭之花。

影片與原著最讓我難以忘懷的是:當妓女們興高采烈地脫下一身俗豔性感的行頭,換上女學生的素淨藍袍時,洗淨鉛華,返璞歸真的她們乾淨了,也迴歸了!最後她們毅然踏上了不歸路……這時作品的深沉意蘊一覽無餘,影片開放式的結局水到渠成!

周作人有言“女子之以花自命者,未脫依附之習”這些戰爭之花們是當代版的“羊脂球”魯迅認為她們在當代具有悼念價值,她們全是可憐人,不幸地上了歷史與數目的無意識圈套。她們由於悲慘,不但不被正視,反而被選擇性遺忘,結局不了了之。故作了無名的犧牲者,成了歷史上的失蹤者。正如魯迅所言:“其實他是生前死後,竟與社會不相關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tw/wen/guanhougan/5v67d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