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一号简历网 >

职场 >工作计划 >

上半年大学辅导员工作计划

上半年大学辅导员工作计划

个人觉得辅导员在工作上一方面要有一个目标——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进而形成工作思路,宏观上拉好主线;另一方面要以人为本,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个体入手,争取全面了解情况,有针对性地处理问题,还要及时更新信息,认清变化,调整思路。前者是目标层次,后者是操作层次,两者合起来可以称作计划。

上半年大学辅导员工作计划

下面从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工作方法两方面介绍我的一些想法。不过,两个方面都属于“摸索前进”的问题,一时的想法很难达到全面,需要通过后续的思考和实践逐渐完善。

培养什么样的人

如果用一句话来回答这个问题,我想我希望培养的是“积极寻求内在幸福的人”。每一个人应该都希望自己活得幸福,积极寻求幸福是一种健康的、乐观的状态,而“内在幸福”是指源自内心的、精神中渴望的、最适合自己的生存状态。

我不会把所谓“创新人才”、“领导人才”等等或者“科学家”、“将军”、“政治家”等作为培养目标,这些理念是目的导向(或工具导向),本身就在限制人的发展,它们或许可以适用于某个或某些特定的人,但对于一群各不相同、特点鲜明的人显然是不合适的。从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教育宗旨(当然这也是我自己定义的,如果考虑到教[本文来自]育的传统、政治、国家等背景,教育的宗旨可能完全不是这样的,但我想先不考虑这些因素。)出发,类似的狭隘的培养人的理念都是不可取的。而“积极寻求内在幸福”倡导自主追求,倡导多样化,是一种促进人的发展的理念。

“积极寻求内在幸福的人”只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总是在积极建立或完善自己独立的、圆融的“内在幸福观念体系”(包含价值观、人生观等的观念系统),并始终以这个观念体系为准则处理事情。因为他的外在生活与内在观念是统一的,因而他是内在幸福的。至于他的价值观念是什么、他的外在表现怎么样并不重要。他可以是科研工作者,可以是公务员,可以是工人,也可以是教师或农民;他可以是领导,也可以是下属;他可以是富翁,也可以是贫民;他可以是大师,也可以是不出名的学者。

那既然各种各样的人都可以是“积极寻求内在幸福的人”,是不是目前基本上所有人都已经是这种人了呢?我觉得答案是否定的。其实很多人问问自己就能得到答案,再看看身边的朋友亲人就会发现,很多人没有获得自己的内在幸福。“内在幸福”强调内在的观念体系,是从自己的内心出发而不是屈从于外界观念的压力,因此关键在于形成自主寻求幸福的意识,而很多人并不具备这种意识,更不用说“幸福价值观念”了。培养这种意识至关重要,尤其是对正在成长的寻求独立的充满活力青年人,这也是我把“积极寻求内在幸福”定为培养人的理念的动力所在。

另外,作为宏观的培养理念,“积极寻求内在幸福”是一个宽泛、整体的目标,也可以说是一个教育的底线,就像去旅游,首先要到达目的地,至于怎么游玩是更进一步的目标,在“积极寻求内在幸福”这个平台的基础之上,我想我会尽可能帮助每一个学生实现更适合自己的发展和成长。比如,我希望同学能锻炼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具备“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希望同学思考人生的意义,进而勇于承担责任,乐于奉献;希望同学培养对科学或艺术的兴趣,主动探索科学奥秘或艺术的魅力;希望同学放远目光,规划大学规划职业规划人生;当然,也希望同学“又红又专”、“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不过,这些仅仅是希望,每一个希望也只是对一部分同学。他们只要成为了“积极寻求内在幸福的人”,就会主动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我要做的可能只是根据具体情况引导一下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必须遵守的一个原则是充分尊重每个人的特点和个性,以理解、鼓励、探讨的态度和学生交流,遇到不同的想法不打压,他们不愿意做的事不强求。

总结一下,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宗旨,我作为辅导员培养学生的理念是“积极寻求内在幸福”,核心是培养(或唤醒)同学独立追求内在幸福的意识,在此基础之上,对同学的个人发展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第一学期工作思路

围绕着辅导员工作的目标——培养“积极寻求内在幸福的人”,要在整个大学四年进行相应的工作思路规划。这个还没想得很清楚,简要说一下初步的想法。

如前所述,工作的核心在于培养(或唤醒)同学独立追求内在幸福的意识,就是让同学首先认识到“我”是自己大学生活以及整个人生的主体,应该、也有权利走自己的路,追求自己的幸福;有这种自主意识之后,作为主体开始认识自己,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以及适合什么,就是自己的理想和自己的特点;最后从人生的角度审视自己正在经历的大学,思考大学对自己的意义,进而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做。

可以看到工作主要是在思想层面一步步推进,而每个人的思想是不一样,在操作时首先要考虑每个人现有的思想状态。有些同学可能一开始就具备了我所希望的观念(比如我认为的6字班的田菊),那需要做的就是给他自由的空间或提供充足的资源(包括精神上的支持);有些可能认识到了自己的主体性,但困难在于看不清自己的特点,或因为受到打击没有勇气追求自己的幸福,对于这种情况需要我们引导或帮助他们认识自己,鼓励他们勇于追求;当然实际情况是,更多的学生延续中学阶段的未成年人的依赖性,喜欢跟着被安排的路线走,顺从家长的意愿、老师的建议、同学的想法,以为按部就班就能顺利完成大学“走向成功”。虽然有的时候始终抱有这种想法的同学反而成为大学里的“优秀学生”,但终究是不成熟的,他失去了完成大学培养独立意识这一重要任务的机会,以后会遇到更大的困难。不过,多数这样的同学会在大一大二遇到挫折——学习、生活上的压力和自我否定,有些在痛苦的挣扎之后重新找到了自信,积极主动寻求发展,另外一些则在挫折之下迷失,丧失斗志与激情,进入社会以后,如果有机会被唤醒还好,否则会一生迷茫。这里我赞同张导的观点,“大学里要走一些弯路,经历一下思想斗争的痛苦”。而对这些学生,我觉得我们更需要给予鼓励、支持,陪伴他、帮助他建立自信。这里我想说明一下的是,我自认为是第三种学生,我经历了两次思想上的挣扎,第一次是在大二,是参与奥运志愿服务让我走出了迷茫,第二次是在大四,在争取到难得的留系读博机会之后,我曾一度内心矛盾,逃避问题,直到今天为止,我还不能确定自己是否走出这种颓废的状态,但我想敢于承认问题本身会对我有帮助。  

在以上的工作方法中,我强调的更多是从思想或心理角度对同学进行引导和鼓舞,我觉得是符合清华学生特点的,一方面清华的学生是善于思考的,另一方面在身边都是牛人的高压力环境下,多数同学处于欠自信的状态,他们更需要的得到鼓舞、理解和支持,哪怕是一点点的肯定对于一个人说不定也是无比宝贵的。需要说明,这种“鼓励式教育”和常说的“挫折教育”并没有矛盾,事实上两者需要相互结合,自身遇到挫折,外界给予鼓励,这样就可以实现一个人的进步与成长。

另外,关于工作方式,我想辅导员的工作方式按照对象的多少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一对一的单独沟通如吃饭、谈心;另一种是一对多的集体辅导,主要指参与班级活动或年级活动,如团日、党课学习小组活动、运动会等。两种方式受众不同,花费时间、影响力也不同,我个人更倾向于一对一的交流,觉得这种方式对一个人的影响更深。不过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是两种工作方式相结合。

大一第一学期学生有什么特点呢?一开始刚刚接触大学生活,保持中学的自信心(实际上不少同学伴有紧张和忧患,但毕竟还没有受到打击,自信还是有的)以及勤奋努力、积极进取状态(这是通过对0字班的观察得出的结论,同学多是全力学习,多数同学6点半起床就是证明),在开始正常上课生活之后,他们会一步步遇到困难:上课听不懂(而别人听得懂),班团委竞选失败,没有特长,与同学有摩擦,经济困难,恋爱矛盾……这些看似不常发生的小矛盾实际上一步步在侵蚀学生的自信。随后而来的是打击强度和范围更大的期中考试、期末考试。这里,可以把大学比作一个密麻排列的“壁林”,进来的同学会经历意想不到的碰壁,只不过有些碰到硬壁,碰得头破血流,有些只是轻轻擦一下;有些多次碰到,有些只碰到一次;有些很早碰到,有的最后才碰到;当然也有些幸运(或“强大”)的学生一次都没有碰到(但这不一定是好事)。而大一呢,就是一拨毫不知情的新生初次踏入这片“墙林”,很可能会“撞到南墙”。因此,大一的工作除了启发未受打击的同学“积极寻求内在幸福”,更重要的还要帮助受打击的同学不要因为“碰壁”而止步。

以上是我认为是的“工作计划”,并不是常规的工作计划的样子,内容也可能很不常规,不过这是我的真实想法。正如前面说的,这些想法还很初步,还需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有些话也许表达不够,说得不明白,或者也许我本身还没有想明白,都没关系,以后还会多多思考,尽可能把辅导员的工作弄明白。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yhjlw.com/zhi/jihua/7md05.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