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熱點 >其他文案 >

機關幹部怎樣寫好領導講話稿

機關幹部怎樣寫好領導講話稿

  機關幹部怎樣寫好領導講話稿

機關幹部怎樣寫好領導講話稿

領導講話的種類很多,有部署動員型的,有總結匯報型的,有傳達貫徹型的,有研討輔導型的,還有表彰號召和社交禮儀型的,等等。起草領導講話是機關幹部必須具備的基本功,是實踐性、綜合性比較強,也比較難掌握的一門學問。它既要完整準確地領會領導意圖,又要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既要全面、辯證,又要力求講出新意和深度;既要有鮮明的思想性、理論性,又要有很強的針對性、指導性;既要用事實說話,又要防止就事論事;既要掌握領導講話的共性要求,又要體現不同領導的風格或特徵;等等。這些問題把握不好,一篇好的講話稿就很難產生出來。

一、要全面、準確、創造性地領會領導的意圖

起草領導講話稿的過程,實際上是闡發領導思想、觀點和工作意圖的過程。領會好領導的意圖,是起草好講話的重要前提。對領導意圖把握得越全面、越準確、越深刻,寫起來就越容易。領導交代意圖一般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隻講總的意圖,給講話畫個大體的框框,具體內容由起草同志去考慮;另一種是既有總的意圖,又有具體的思路。不論哪種情況,對起草講話的同志來說,都有一個認真領會、反覆消化的過程。

(一)注意站在全域性和政治的高度領會領導意圖。是不是從全域性上、政治上思考問題,既是個思想水平問題,也是個站立點問題。這是領會領導意圖的關鍵。領導思考問題也好,發表意見也好,一般是著眼於全域性,通過全域性性的思考提出來的。越是高層次的領導,越注重政治性和全域性性。作為機關的同志,儘管主觀上也想站得高一點,但由於受所處位置和本部門業務等客觀條件的限制,有時對事物的認識,諸如對哪些問題需要講,哪些問題沒必要講,各個問題分別講到什麼程度等,往往與領導存在一定差距。解決這一問題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不斷地瞭解全域性、熟悉全域性或由區域性上升到全域性的過程。什麼時候我們把全域性上的情況真正把握住了,對領導交代的意圖和要求,也就比較好接受了。當然,要實現由區域性到全域性的飛躍,是不容易的。具體到一篇講話,從接受任務那天起,就應該進入角色,從領導的角度考慮和透視問題。具體到平時的工作,必須時時注意全域性情況的積累與掌握,做一些必要的“越級思考”,使自己的思想經常處於較高的站立點上。

(二)注意研究“上情”,吃透“下情”,在二者的結合上下功夫。上情與下情,是各級領導經常關注的兩個基本方面,也是他們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基本依據。這就要求我們善於從上情與下情的結合上來把握領導思考問題的軌跡,掌握其意圖的精神實質。對上邊的精神不真正瞭解,領會領導意圖就難以找到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對下邊的情況心中無數,領會領導意圖往往容易原則來原則去,很難貼近實際,加以具體化。在這方面,我們一些同志,往往下功夫研究不夠。以研究“上情”為例,上級的重要檔案來了,學上一遍兩遍,就覺得差不多了,其實並沒有鑽進去,檔案的精神並沒有變成自己的思想,沒能從中悟出獨到的見解。這樣在領會領導意圖的過程中,就會感到拓展不開,飛躍不起來。機關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研究“上情”與研究“下情”,並從二者的結合上出主意、抓落實。結合得越好,成果越大。當接受一項任務之後,一方面,要了解領導對上級的有關指示精神是怎樣理解的,對部隊的情況尤其是“熱點”、“難點”問題是怎麼看的,對解決這些問題有什麼設想;另一方面,要儘可能多翻閱一些有關檔案、材料,吃透上級的精神,瞭解下面的情況,通過這二者的結合把領導的意圖融會貫通起來。

(三)從“連貫性”“一貫性”上來領會領導意圖。領導的思想是發展變化的,但在一些基本的、根本性的問題上,又大都是始終如一、一以貫之的。我們領會領導意圖,必須堅持“一貫”與“發展”相統一的觀點。也就是說要善於從領導在不同場合、針對不同物件的講話中把握一些共性的東西,用這些共性的東西開闊我們的思路,豐富和充實領導最近強調的一些思想;要注意從領導在不同時機、不同條件下的講話中理出一貫的、基本的思想,以這些基本思想為指導,加深對領導新提出的思想觀點的理解。這裡需要強調的是,我們領會領導意圖的過程應是個能動的過程,既要遵循領導意圖,又不能拘泥於領導的某句話或對某個具體問題的認識。對一些認準了的問題,該完善的完善,該充實的充實。這既是正確貫徹領導意圖的需要,也是真正地對領導負責。

二、要處理好求全與求新、求深的關係

應該說,求全與求新、求深確實存在矛盾的一面,但客觀地分析一下,它們又是統一的。作為一個領導者,在一篇講話尤其是重要一點的講話中,不能不兼顧到面;在強調某一問題時,同時要考慮到其他問題;在突出某一項工作時,同時要考慮到其他工作;在肯定某個單位、某個部門、某項工作的成績和進步時,同時要考慮到其存在的問題,以防止工作指導上的片面性。然而,兼顧到面,又不能面面俱到、搞一線平推,還應該有新意,有深度,使人們聽後在腦海中激起波瀾。如何才能達到這種效果呢?

(一)在整體佈局上要防止過分追求系統、完整的傾向。寫文章貴在謀篇,有一個好的整體佈局,就成功了一大半。在這方面,人們通常易犯的一個毛病,就是過分追求完整、系統,生怕不全面,生怕分量不夠,大一二三裡面有小一二三,小一二三裡面再分ABC,結果,要麼,前後之間尤其是主次之間有些內容相近或重複;要麼,該展開的展不開。統籌兼顧,突出重點,既是抓工作的藝術也是寫好講話稿的基本要求。一個講話的容量總是有限的,想把每個問題都講得很充分、很新穎,難以做到,能在幾個問題或幾個觀點上有所突破,講出點新意來,給人以較大的啟發,就很不錯了。所以說,不論是講話主題的確立,全篇的布了總結講話以外,一般不要把面鋪得太寬,要抓住當前最需要強調、最需要解決和回答的問題來講。在確立講話的具體問題、具體層次時,能合的儘量合,能減的儘量減,注意瞄準一些難點、熱點和部隊建設中急需回答而尚未回答的問題展開。

(二)開掘要深,使講話有縱深感。能不能做到這一點,既是一篇講話成功的關鍵,也是起草者的功夫所在。我們講材料平、給人打的烙印不深,原因多出在這裡。該放的沒放開,該深入的沒深入,寫得很拘謹,聽起來沒勁。這樣就很難打動人、啟發人。寫文章如同掘井,到了關節點上,你多挖那麼一兩鍬,泉水可能就噴湧而出,少那一兩鍬,就可能是一個枯井。然而,這“一兩鍬”挖下去能否見效,還要看你有沒有真功夫,挖得準不準,得不得法。開掘思想的深井,必須站在思想理論的制高點上,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和方法,辯證地分析事物蘊涵的深刻思想和警示哲理。用一個形象的說法,就是站在巨人的肩上論述,就是從大量的思想“礦藏”中提煉出來的思想精髓,是觀察分析事物的望遠鏡和顯微鏡。一個思想理論膚淺的人,絕不可能打出思想深井,寫出精粹的文章來。另外,挖深井也不是一鍬就能挖成的,而需要採取由淺到深、層層剖析的方法,從而使領導的講言語不多道理深,使人聽後越琢磨越有味道,甚至回味無窮。當然,開掘要深,不是不照顧到面,也不是無邊無際地拓展開去。要展得開,還要收得攏,使文章富有彈性,給人留下回味的餘地。

(三)要善於“舊題新作”。起草領導講話,一般都想寫一些過去沒講過的話、沒涉及過的問題,這種求新精神應該提倡。但在現實生活中,問題的老和新是相對的,而且往往是交織在一起的。可以說是老中有新,新中有老。不管形勢怎麼變化,部隊建設的基本任務、基本內容都不會有多大變化;不少問題過去有,現在有,將來也會有;許多話題,過去講,現在講,將來還會講。因此注重和善於“舊題新作”,乃是實現“新”“深”要求的重要方面、重要環節。所謂“舊題新作”,主要是兩個方面:一個是,傳統的東西,新形勢下仍富有生命力的東西,由於種種原因被一些人忽視了,淡忘了,需要重新加以強調,加以恢復。這些問題儘管老,但一旦與新的形勢新的實際結合起來,往往就有了新的內容和特點。另一個是,探討解決問題的新思路、新辦法。有些問題所以長時間解決不了,或者反反覆覆出現,從領導工作上分析,往往同固守某些舊的做法有關係,非來點改革不行。許多事實說明,新話題能寫出好講話,老話題同樣能寫出好講話。不過相比較而言,後者更難一些,需要下更大的功夫。

要跨越這個難關,就必須勤于思考,反覆比較,注意講老問題時找出新的角度,分析新的情況,談出新的認識,拿出新的辦法。說到底,就是要提高新形勢下分析認識問題的思想理論水平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要努力增強講話的鮮明性

毛澤東同志曾提出:我們黨所進行的一切宣傳工作,都應當是生動的,鮮明的,尖銳的,毫不吞吞吐吐。這就告訴我們,鮮明性和生動性是起草講話稿的基本要求和原則。能不能做到這一點,效果大不一樣。領導講話只有對當前人們普遍感到看不大麼看,提倡什麼,反對什麼,鮮明地表明瞭自己的意見及態度,才能起到很好的導向作用。有些問題的是與非和政策界限越難以把握,有些事物的性質越難以判斷,領導在自己的講話及實際工作中,越要有一個明確堅定的立場和態度。在重大原則問題上理直氣壯,才能真正成為群眾的旗幟。要達到這樣的效果,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提出問題要注意針對性。一篇講話,有沒有針對性,關鍵是看抓問題準不準。如何抓準問題?一要善於“由小見大”,即透過一些具體的事件,發現帶普遍性的問題;二要善於由點及面,即通過對一兩個具體單位、一兩個具體事件的剖析,發現和找出面上的問題;三要善於“見微知著”,即通過對某一個別現象和處於萌芽狀態的事物的分析,或預見事物的發展趨向,或敏銳地發現帶方向性、傾向性的問題。這裡貫穿著一個基本的思想,就是要注意抓大問題,抓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問題。

二是分析問題要力求入情入理。領導講話也是與大家交流思想、交流感情的過程。一個思想、一個觀點、一個主張,要被大家所接受,…方面取決於它的真理性,另一方面則取決於能否科學地闡述和傳達,能不能真正講到大家的心裡去。我們有時不大重視這一點,起草一篇講話,“骨頭”挺硬“肉”不太多,“剛”性有餘“柔”性不足,尤其是一說理直氣壯,面孔就板起來了,從頭到尾,通篇都是“要”。凡是大家印象比較深的領導講話,都是有感而發、情理有機融為一體的,並堅持以平等的身份,與大家交流思想、交流體會、交流感情,講出了真情實感。比如有位領導講話中在講到黨委書記要有良好的風度和修養時說:“大家經常講,要讓組織放心,要讓同志放心,放心的一個基本條件就是心地純正……你與人家在一起共事,就要讓人家感到你親切可信,有安全感。如果人家對你總有一種戒備心理,時間一長,你就成了孤家寡人。”這段話,確實既樸實,又比較深刻。類似這種入情入理的分析,往往有三個特點:一個是平易近人,站得高,但不居高臨下,不以命令的口吻說話;另一個是有感而發,講的是自己悟出來的道理,說的是自己想說的話;再一個是富有感情,處處體現出上級對下級、領導對群眾、老同志對新同志的關心、愛護和期望之情。

三是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要體現層次性和可操作性。按照講話的一般規律,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之後,還要給予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是說,不但要告訴人家是什麼、為什麼,而且要告訴人家怎麼辦,拿出具體的對策、辦法來。這就要求我們在起草講話時,不僅要在推敲觀點、提煉思想方面下一番功夫,還要以更多的精力研究對策,提出指導性意見。對策的生命力在於可行性,而要體現這一要求,就必須注意層次性和針對性。比如,各級都強調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但對軍以上領導機關來講,主要應強調深入調查研究,從政策指導、理論指導、典型指導上拿出意見和措施;而對師以下部隊來說,主要是積極主動地解決新形勢下官兵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出現的各種具體問題。總之,對各級領導和機關,要多講一下大的思路、大的決策、大的主意;而對一些具體工作,強調一下抓落實的重點環節、重要措施就可以了,使部隊在落實中有創造發揮的餘地。

四、要有準確生動的語言

講話也是語言的藝術。深刻的思想,明確的主張,都是通過語言體現出來的。同樣的思想,用不同的語言來表達,效果是截然不同的。現在我們有些同志寫講話稿,往往語言枯燥乏味,句子又長又拗口。領導講起來沒有勁,群眾聽起來沒有味。要改變這一狀況,應該從以下四個環節入手。

(一)既要言之有物,又要準確貼切。過去講,“事實勝於雄辯”,就事實本身來講,它不能代替“雄辯”,但“雄辯”總是以事實為基礎的。在一個講話中,主題、觀點是靈魂,而事實材料是血肉,離開鮮明、生動的事實,講話就會成為空洞、蒼白的說教。起草講話重視用事實說話是對的,需要提請注意的是:其一,事實一定要準確。作為領導,不可能事事都親自去調查瞭解,從對領導工作負責出發,我們對需要在領導講話中運用的事例,每個細節都必須搞得十分準確,不允許似是而非的東西出現。其二,要善於從“總和”中把握好事實。列寧說過:在具體歷史條件下,一切事情都有它個別的情況。如果從事實的全部總和、從事物的聯絡中去把握事實,那麼,事實不僅是“勝於雄辯的東西”,而且是證據確鑿的東西。如果不是從全部總和、不是從聯絡中去把握事實,而是片面的或隨便挑出來的,那麼事實就只能是一種兒戲,或者甚至連兒戲也不如。所以我們在運用事實時,不能搞事例的堆砌,更不能用個別代替一般,要在佔有大量真實材料的基礎上,作一點點的概括和量化分析,從概括分析中認識事物的基本性質和現狀。典型事例的運用,不在多,而在精,關鍵是要有代表性,能夠集中反映事物的本質。還要通過由此及彼的分析,在事實與觀點之間架起一道“橋樑”。那種“觀點加例子"的簡單寫法是要不得的。

(二)要藉助其他語體和手法,豐富講話語言的表現力。講話語言屬於公文語體,在交叉、橫斷學科不斷出現,人們的知識結構發生變化,文化素養和審美水平不斷提高的今天,大家對領導同志的講話要求也隨之提高,那種乾巴巴的說教越來越沒有市場。因此,講話的語言也要突破公文語體的侷限,更多地向政治語體、文藝語體和新聞語體汲取營養。有的可以借鑑,有的可以直接“拿來”。古人說:“言之無文,行而不遠。”領導講話雖然不是文學作品,但同樣可以寫得有文采,有感染力,毛澤東同志的不少講話,對一些史料和先賢的名言信手拈來,給講話增色不少。從這裡看,要有生動的語言,首先要有淵博的學識,還要有幾套筆墨,這樣你在面對不同的場合和物件時,才會遊刃有餘,舉重若輕。

(三)要用尋常的語言說,把深刻埋在淺顯中。講話是一種情感的交流和心靈的契合,越自然、越順暢,效果就越好。有經驗、有水平的領導者,在講話時都是雍容大度、從容不迫的,用通俗易懂、明白如話的語言來闡述深刻的道理,在不知不覺中征服聽眾,抓住大家的心。但我們有些同志寫講話,總喜歡賣弄,有些裝腔作勢,結果既不上口,又叫人麻沙沙的。有的領導上臺講話時,唸到一些地方,實在說不出口,只好皺皺眉頭跳過去,這是很殺風景的。真正的高手是不屑於賣弄的,有時甚至大智若愚、大巧若拙,話說得極其簡樸,甚至帶著“土氣”,但好念,中聽,越咂摸越有味道。這是一種很高的境界。有位寫領導講話造詣比較深的一位同志,在談到省委幾位領導同志的重要講話時說道:這些講話,都是用的短句子,許多地方都是一個短句一個句號。這種語言表達技巧,很值得我們學習借鑑。

(四)要掌握打烙印的語言技巧。一個好的講話,聽了以後可以使人記住重要的觀點和精彩的語言。像毛澤東《為人民服務》演講中的“重於泰山”和“輕於鴻毛”,魯迅在《為了忘卻的紀念》中講到的“民族的脊樑”,都給人留下了難以泯滅的印象。如果語言平平淡淡,像一碗白開水,便難以給人留下值得回味的東西,講話就難免遜色。根據一些成功的經驗,講話語言要打烙印,就要揭示本質,一語中的;就要有特點、要個性化;就要適當使用一些修辭手法。近幾年一些領導講話中所提出的“以務實為榮,以落實為貴”“正正派派當家,清清白白理財”“擺脫功名利祿的驅使,經受住'酒綠燈紅'的考驗”等語句,都給人留下了較深的印象。

五、要努力尋求最適宜的結構

如果說文字是思想的載體,那麼,結構就是思想的骨架。結構雖然古已有之,但從現代科學的角度看,是系統理論在寫作中的具體應用和體現。好的結構可以使講話思想鮮明、文字精練,有利於拓展語言和思維的空間,收到總體大於各部分之和的效果。寫文藝和新聞作品,在結構上創新是比較難的,作為以樸素、鮮明、深刻和針對性為主要風格的講話,結構創新就更難,但是,我們不能因為難,就忽視講話的結構,而應該認真研究。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使我們寫的講話有一個最恰當、最適宜的結構,更好地闡發思想,表達主張。

常見的講話結構樣式並不是很多,有的一貫到底,按照所要表達的意思及其層次,分成若干個自然段,這種結構常見於一些中短篇幅的講話;有的有一個總括全篇的“帽子”,然後平行地列出幾個題目,分開論述,最後再收攏起來;有的則圍繞一個思想,分成幾個題目和層次,層層遞進,深入開掘;有的前面分幾個問題展開論述,最後一兩個部分從體例上又作些變化,總結概括經驗,提出任務要求;等等。但這些樣式,就其實質來講,不外乎就是兩種:一種是橫向展開,一種是縱向掘進。我們把這兩種結構比作“開塘”與“掘井”。這兩種結構方法孰優孰劣,要看具體情況而定,不要硬做文章。一般來說,“開塘”式的寫法篇幅大,思想容量也大,寫作的難度也相對大一些;而“掘井”式的結構,容易寫得集中和精練一些,但在邏輯性上要求比前者要高一些。

在行文的結構上,還有兩種常見的方法。一種是在一個題目和段落裡,把要表達的意思,平行地、分條列段地寫下來,通常用“一、二、三”或“一是、二是、三是”來界定和區分。這樣寫,好處是比較條理,眉目清楚,但不足的是,給人以零碎和呆板的感覺。中國人寫東西有“無三不成文”的習慣,有時候,你其實只有一兩點新一點的思想,為了敷衍成篇,硬拼湊出三四層意思來,就免不了生拉硬扯。把一些可說可不說的話也寫進來,不但文字冗長,而且容易把新鮮和重要的思想,湮沒在一般化的東西里面。另一種是需要表達什麼意思,就集中地用一段和幾段文字把它寫完。為了與上面那種條分縷析式的寫法相區別,我們把這種寫法叫做“板塊式”。這種寫法的好處是文字精練,表述集中,比較大氣,作者可以大刀闊斧地寫,寫得酣暢淋漓,並且有話則長,無話則短,把最深刻、最重要的思想,集中而鮮明地突出出來。現在中央和軍委領導同志的講話,一般都採用這種寫法。為了形成板塊,就要學會“滾雪球”,把零碎的變成規整的,把雜亂的變成有序的。這種寫法也有一定的難度,看似自由,實則有其內在的脈絡,如果想不通、理不清,容易寫得繁雜和零亂。具體用什麼寫法,一是要看領導的表述習慣,二是要看內容和場合。如果是在氣氛隆重熱烈的場合,需要講出點激情和氣勢來,最好用“板塊式”寫法。如果是擬發言提綱,或者給領導起草的講話稿是在比較寬鬆自由的場合講,則不妨分條列段地寫,這樣別人聽起來清楚一些,同時也給講話者留下了發揮的空間和餘地。兩種寫法各有千秋,在具體運用中,也不好截然分開。常有這樣的情況,整個講話基本上是用“板塊式”寫法,但在某一段落為了達到特殊的效果,又專門分條列段地寫,如概括幾個特點、提出幾條原則、總結幾條經驗、反思幾條教訓等。

總之,講話的結構不是一成不變的,也沒有一定之規,怎麼有利於表達就怎麼寫,怎麼出效果就怎麼寫。極煉如不煉,精思歸自然。看似漫不經心,娓娓道來,卻越發顯得老道、成熟。

六、要體現領導的特點和風格

寫領導講話,很重要的是“把領導寫進去”,體現出領導的特點和風格來。我們常說的“文如其人”,就是這個道理。這就要求我們既要學習和掌握起草領導講話的基本常識和一般性技巧,還要努力把握、理解、熟悉領導的個性特點和風格,防止把不同領導的講話寫成一個面孔、一個模式。構成領導講話特點和風格的因素有很多方面,像年齡、經歷、性格、氣質、文化修養,等等,這些方面的差異,都是形成和影響領導講話不同風格的具體因素。其中最需要考慮的是這樣三個東西:

一個是身份特點。身份不同,講話的內容、口氣、表達方式也應有所區別。

一個是閱歷和年齡的特點。一般說來,那些資歷比較老、閱歷比較豐富的領導,講話時往往喜歡穿插一些過去印象比較深的事情和語重心長、傳統色彩比較濃的內容;而閱歷較淺的領導同志,有些東西就不大好講。

再就是語言特點。這一特點最能反映領導講話的風格,也可以說是落實講話風格的集中表現。講話是要給人聽的,語言樸實、簡潔、明快,有時還需要點幽默、風趣,通過個性化語言把不同領導的不同特點鮮明地表現出來。毛澤東的語言就非常有特色。如在《別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毛澤東把當時美國駐中國南京國民黨政府的大使司徒雷登稱為“滾蛋大使”。文中說,當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南京的國民黨政府如鳥獸散時,“司徒雷登大使老爺卻坐著不動,睜起眼睛看著,希望開設新店,撈一把……總之是沒有人去理他,使得他煢煢孑立,形影相弔,沒有什麼事做了,只好夾起皮包走路。”通過對司徒雷登的形象描述和心理剖析,嘲諷了司徒雷登那種無可奈何花落去的可憐相,同時也鞭笞了美國的侵華政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tw/redian/qitawenan/0z7ed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