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熱點 >其他文案 >

五年級數學教案10篇 5年級數學教案:巧用遊戲讓學生輕鬆掌握數學知識

五年級數學教案10篇 5年級數學教案:巧用遊戲讓學生輕鬆掌握數學知識

這篇文章是關於五年級數學教案的。五年級是國小階段的重要一年,數學是其中最重要的科目之一。優質的數學教案不僅可以幫助孩子學好數學知識,還可以提高孩子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文將為您介紹一些實用有效的五年級數學教案。

五年級數學教案10篇 5年級數學教案:巧用遊戲讓學生輕鬆掌握數學知識

第1篇

本單元主要引導學生推導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公式,應用公式計算有關圖形的面積,並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第一段,為教材第12~14頁的例1、例2、例3和練習二,主要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

第二段,教材第15~18頁的例4、例5和練習三,主要教學三角形的面積計算。

第三段,教材第19~21頁的例6和練習四,主要教學梯形的面積計算。

此外,還安排了實踐與綜合應用“校園的綠化面積”,幫助學生綜合應用學過的各種圖形的面積公式,解決一些稍複雜圖形的面積計算問題,進一步體會這部分內容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1.由扶到放,引導學生逐步掌握多邊形面積計算的一般策略。

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時,由於學生還沒有“通過轉化推出面積公式”的意識,相關的學習經驗比較少,所以既要有巨集觀的策略指導,也要有具體的方法點撥。即,先要讓學生認識到“可以通過轉化推出面積計算方法”,再讓學生學會“怎樣轉化”。這部分教材安排了三道例題,例1通過比較兩組圖形的面積是否相等,引導學生進一步明確:有些複雜的圖形可以通過“分和移”轉化成相對簡單的圖形。例2通過動手操作,引導學生掌握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的具體方法。例3通過進一步的操作,引導學生經歷“猜想、驗證、初步歸納、分析推理、得出公式的過程。

教學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時,考慮到學生已經具有“通過轉化推出面積計算方法”的意識和經驗,缺少的僅是具體的轉化方法,所以教材著重指導“怎樣轉化”。這部分內容安排了兩道例題。例4通過計算平行四邊形中三角形的面積,啟發學生領悟到:一個平行四邊形可以分成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反過來,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能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例5則通過分組操作,引導學生再次經歷“猜想、驗證、初步歸納、分析推理、得出公式”的過程。

教學梯形面積時,考慮到學生不僅有“通過轉化推出面積計算方法”的意識和經驗,而且把梯形轉化為平行四邊形的方法與把三角形轉化為平行四邊形的方法是類似的,所以教材只安排了一道例題,讓學生自主操作並探索梯形的面積公式。

多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有著極為豐富的數學內涵。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這一個過程,不僅能鍛鍊數學思維、發展空間觀念,而且有利於學生領悟一些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增強理性精神和創新意識。因此,要把吸引學生參與推導過程作為教學多邊形面積計算的重要內容和目標。以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為例,首先要讓學生體會到:要求三角形的面積,可以先想辦法把它轉化為平行四邊形或長方形。而這一點可以通過例4的教學得以實現。教學時,可以先讓學生用公式或數方格算出圖中每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再讓學生直觀判斷每個塗色三角形的'面積。使學生在判斷以及表達判斷理由的過程中初步認識到:平行四邊形可以分成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由此,啟發學生進一步思考: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邊形都能分成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呢?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驗證此前的初步認識。在此基礎上,提出:如果給你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你一定能拼成平行四邊形嗎?讓學生在操作中進一步明確:用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一定能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從而為下面的操作活動提供思考的基礎。教學例5時,可以先讓學生從附頁中任選一個三角形剪下來,並提問:你選的這個三角形可以與例5中的哪個三角形拼成平行四邊形?學生操作後,要求算出每個三角形以及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並把相關資料填在例題的表格中,從而建立初步猜想:三角形的面積都可以用“底×高÷2來計算嗎?然後,引導學生綜合小組內同學得到的資料,驗證上面的猜想,並初步歸納出結論。最後,組織討論教材提出的三個問題,使學生在合乎邏輯的推理中,進一步確認公式是正確的,並感受數學思考的嚴密性。

教材利用方格圖設計的練習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第一,在方格圖上給出一個圖形,要求學生畫出與它面積相等的其他圖形。如,第14頁第1題,第23頁第4題。第二,在方格圖上給出一組圖形,要求學生判斷這些圖形的大小關係。如,第17頁第5題,第21頁第2題,第22頁第1題。第三,要求學生在方格圖上自主設計圖形。如第17頁第6題等。這些練習的優點在於:第一,有利於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對圖形相互關係的思考上,從而避免一些具體測量活動對數學思考本身的干擾;第二,有利於學生通過反覆嘗試,在不斷的調整中作出正確的選擇;第三,便於學生直觀地驗證操作和思考的結果。教學時,一要讓學生多準備一些這樣的方格紙,以便隨時開展此類活動;二要鼓勵學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礎上,自覺總結解決問題的有效策略。例如,第23頁第4題,圖中長方形的面積是15平方釐米,要使畫出的平行四邊形面積與這個長方形相等,關鍵是讓平行四邊形底與高的乘積等於15;要使畫出的三角形面積與這個長方形相等,關鍵是讓三角形底與高的乘積等於30(15×2);要使畫出的梯形面積與這個長方形相等,關鍵是讓梯形上、下底之和與高的乘積等於30(15×2)。

多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是多樣的。教學時,可以選擇合適的機會,採用合適的方式,幫助學生對此有所體會,以拓寬解決問題的思路,增強自主探索的興趣。首先,可以通過教學第16頁的“你知道嗎”,引導學生初步認識到:多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不是惟一的。具體教學時,可以先演示“以盈補虛”的過程,引導學生領悟“要使‘盈’和‘虛’相等,就先要找到三角形相應邊的中點”,這是解決問題的前提和關鍵。在此基礎上,重點討論轉化後的長方形的長、寬與原三角形底、高的關係,明確:長方形的長等於三角形的高,長方形的寬等於三角形底的一半,因為長方形面積等於長×寬,所以三角形面積等於“半廣以乘正從”,即等於底×高÷2。其次,在教學第25頁的思考題時,適當提示不同的轉化方法。例如,推導梯形面積公式,可以先出示如下圖的幾個圖形,啟發學生看圖說說圖形轉化的過程,再討論轉化前、後圖形的關係。

也可以先讓學生照樣子剪一剪,再聯絡操作過程共同討論怎樣才能推匯出面積公式。

“校園的綠化面積”這個實踐活動的教學目的主要有兩個:一是讓學生綜合應用學過的面積公式計算一些簡單組合圖形的面積;二是讓學生在校園裡進行一些實際的測量,並根據測量的資料計算相應多邊形的面積,以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比較起來,前者的目標相對容易實現,因為計算簡單組合圖形面積的關鍵是把原圖形進行轉化,而這個方法是學生比較熟悉的。因此,真正實現後一個教學目標是本次實踐活動的難點。教學時,關鍵是抓住以下幾個環節:第一,幫助學生在小組內明確分工,要有人負責測量,有人負責記錄;第二,要選擇合適的、便於測量的地塊;第三,幫助學生選擇合適的測量工具,通常可選擇捲尺或米尺;第四,要具體指導圖形高的測量方法;第五,要提醒學生適當地取近似值,以便於計算。

五年級數學教案10篇 5年級數學教案:巧用遊戲讓學生輕鬆掌握數學知識 第2張

第2篇

1.通過教學,學生懂得應用加法運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分數計算簡便,會進行分數加法的簡便計算.

整數加法運算定律在分數加法中的應用,並使一些分數加法計算簡便.

整數加法運算定律在分數加法中的應用,並使一些分數加法計算簡便.

一、複習準備【演示課件“整數加法運算定律推廣到分數加法”】

1.教師:整數加法的運算定律有哪幾個?用字母怎樣表示?

教師: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適用於整數和小數,是否也適用於分數加法呢?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

二、學習新課【繼續演示課件“整數加法運算定律推廣到分數加法”】

教師說明:整數加法運算定律,對分數加法同樣適用.

教師提問:整數加法的運算定律可以在什麼範圍內使用?

(加法的交換律、結合律中的`數,既包括了整數,又包括了小數和分數)

教師提問:這道題哪裡應用了加法交換律?哪裡應用了加法結合律?

學生總結:應用整數加法的運算定律可以把分母相同的分數先加起來,或湊成整數再計算比較簡便.

2.用簡便方法計算下面各題.【繼續演示課件“整數加法運算定律推廣到分數加法”】

整數加法的交換律、結合律對分數加法同樣適用,應用加法運算定律可以把分母相同的分數先加起來,或湊成整數再計算比較簡便.

第3篇

通過複習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和計算的方法,能正確、合理、靈活、迅速地進行四則混合運算和簡便計算。

比一比,看誰算得又對又快。把得數直接填在課本第35頁的`第4題上,請一個學生報得數,其他同學對得數,檢查視算的情況,表揚好的,激勵差的。

引導學生看課本第34頁的第8題,討論各題怎樣算簡便,再獨立算。(指名板演,集體講評)

整數的運算定律對於小數同樣適用。在計算中能簡便的要自覺用簡便方法計算。

這是一張不完整的發貨票,指導學生根據總價、單價、數量之間的關係以及金額與總計金額的關係來推想,先算什麼,再算什麼,課內完成。

第4篇

(2)能利用分割的方法,將較複雜的圖形轉化為簡單的圖形,並用較簡單的方法計算面積。

(1)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策略、方法的多樣性。

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體驗數學活動充滿著探索、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

重點是指導學生如何將圖形進行分割,從而讓學生體會到解決問題的多樣性和簡便性。難點是靈活運用方法。

藉助圖形,讓學生動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

我要說班裡每位同學都是優秀的設計師!因為大家都在設計著自己美好的將來,所以在很用功的學習。希望大家繼續努力,使自己美好的設計成為現實。下面我們來看一看,我們的同行——一位地毯圖案設計師,設計的圖案。

課件展示地毯上的圖形,讓學生仔細觀察圖形特點,說發現。

根據學生的回答展示問題:“地毯上藍色部分的面積是多少?”

如果每個小方格的面積表示1平方米,那麼地毯上的圖形面積是多少呢?

要求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怎樣簡便就怎樣想,並把解決問題的方法記錄下來。

請學生彙報藍色部分面積,重點彙報求藍色面積的方法。對於每一種方法,只要學生說得合理都給以肯定。

(1)直接一個一個地數,為了不重複,在圖上編號;(數方格法)

(2)因為這個圖形是對稱的,所以平均分成4份,先數出一份中藍色的面積,再乘4;(化整為零法)

(3)用總正方形面積減去白色部分的面積;(大減小法)

(4)將中間8個藍色小正方形轉移到四周藍色重疊的地方,就變成4個3×6的長方形加上4個3×3的正方形。(轉移填補法)

(2)說一說計算圖形面積的方法。引導學生了解“不滿一格的'當作半格數”。

(1)學生獨立填空。求出每組圖形的面積。學生完成後班內交流反饋答案。

第(2)題與第(1)題進行比較,第(2)題的3個圖形的面積分別是前面一組題的前3個圖形面積的一半。

師:對於計算方格圖中規則圖形的面積,我們可以分割,可以直接數,可以“大減小”,還可以轉移填補。如果沒有方格圖,我們該怎樣解決一些圖形的面積呢?明天的數學課上我們將繼續學習。課後,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在空白方格紙上設計一些你喜歡的圖案,讓你的同桌幫你算一算圖案的面積。

第5篇

1、初步理解“平均數”的含義,探討“求平均數”問題的分析方法。

初步理解“平均數”的含義。探討“求平均數”問題的分析方法。

1、師:三個數學小夥伴都想和老師比賽投籃,1分鐘內看誰投中的個數多。小胖1分鐘投中了5個,他認為這不能完全代表他的水平,於是要求再給他兩次機會,讓他能充分發揮出水平。第二次,他投中了5個,第三次,還是5個。看來他的水平很穩定,用5來代表他1分鐘投籃的水平合適嗎?

1、師:小淘氣1分鐘投了3個,他也要求再給兩次機會。第二次投中5個,第三次投中4個。

剛剛小胖三次都投中5個,那顯然就用5來代表小胖的水平。現在用幾來代表小淘氣1分鐘的水平呢,說說理由。

師:用超常發揮的補救發揮失常的,這時候,用4來代表他的水平比較合適。這個方法叫做移多補少。(板書)還有其它想法嗎?

生:因為4在3和5的中間;把超常發揮和發揮失常的去掉,他們不具備代表性;因為4是3、4、5的平均數……

師:不管超常發揮還是發揮失常,都是他自己投的,就先求和再均分,(板書)能使每一次的個數一樣多。移多補少的目的也是將每一次的個數變成一樣多(板書)。用一樣多的這個數來代表他的水平合適嗎?

遇到這樣資料多多少少的,就可以通過先求和再均分,找到能代表他水平的數。

2、師:小丁丁直接要求有3次機會,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

第一次投了3個,第二次投了7個,第三次2個,看來水平很不穩定,一起用手勢高低來表示他的三次投籃結果。

師:4是從哪裡來的?前面的小淘氣是3個、4個、5個,好歹還有個4出現,這裡一個4都沒有,怎麼會用4來代表呢?和同桌說說道理。

生:還可以用移多補少的方法,把7拿出1給3,再拿出2給2。(媒體)

師:現在用4來代表小丁丁的水平合適嗎?不管是求和均分還是移多補少,這兩個方法的目的都是使得資料變得同樣多,像這樣通過求和均分或者移多補少,使得資料變得同樣多,就是在求原來這些資料的平均數。(板書)

那麼小淘氣的'投籃水平也是4,這個4又是哪些數的平均數呢?

師:這個4能代表小丁丁第一次的投籃水平嗎?能代表他第二次的投籃水平嗎?能代表他第三次的投籃水平嗎?我們辛苦了那麼久,結果這個4既不能代表第一次的水平,又不能代表第二次的水平,也不能代表第三次的水平,那它到底代表的什麼呢?

師:平均數不代表某一次的水平,而是代表這一組資料的平均水平、整體水平。(板書)

3、師:終於輪到老師投籃了,老師想要4次投籃機會,小朋友會同意嗎?為什麼?

師:小丁丁笑了,老師,我們比的是平均水平,又不是比總數,你投好了,還要除以4,投得差了,仍然要除以4,更差了。我們就同意你投4次。

老師第一次1分鐘投進了4個,第二次6個,第三次5個。到這裡老師心裡十分後悔,如果只投三次就好了。老師想就此收手,你們猜3個小朋友會同意嗎?為什麼?老師如果投第四次,可能贏嗎?也可能輸。

如果我第四次投中了5個,我的水平是多少?如果第四次投中了9個呢?

1、姚明比平均身高高,既然有人比平均身高高一點,就有人的身高……

2、平均身高160,但不是人人都160,排在中間的人一定是160嗎?

3、平均水深才110,所以以他140的身高肯定淹不死,是嗎?

生:這是平均水深,是移多補少的結果,是求和均分的結果,也許有的地方比140深得多。

師:掌握了平均數以後,回到生活中再來看在這些資料還會上當嗎?

4、有一則調查新聞,說先在的男性平均壽命是71歲。30年過去了,男性平均壽命從68上升到了71,該高興還是難過?可是一個老爺爺看到新聞都難過得哭出來了,他今天剛過了70歲生日,你覺得他為什麼會難過?他有必要去難過嗎?說明他不懂平均數。你懂不懂平均數?你能用今天學的本領來勸勸他,讓他喜笑顏開嗎?

5、想不想猜一猜女性的平均壽命比男性長還是短?出示。《20xx年世界衛生報告》顯示:目前,中國男性的平均壽命大約是71歲,女性的平均壽命大約是74歲。

第6篇

1、使學生會根據需要,用“四舍五人法”保留一定的小數位數,求出積的近似值。

用“四舍五人法”擷取積是小數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

根據題目要求與實際需要,用“四舍五人法”擷取積是小數的近似值。

1.2×0.3 、0.7×0.5 、0.21×0.8 、1.8×0.5 、1—0.82 、1.3+0.74、 1.25×8 、0.25×0.4、 0.4×0.4 、0.89×1 、0.11×0.6、 80×0.05

2、用“四舍五人法”求出每個小數的近似數。(投影出示)

(1)怎樣用“四舍五人法”將這些小數保留整數、一位小數或兩位小數,取它們的近似值?

3、揭題談話:在實際應用中,小數乘法乘得的積往往不需要保留很多的小數位數,這時可以根據需要,用“四舍五人法”保留一定的小數位數,求出積的近似值。(板書課題:積的近似值)

談話引出例題:同學們你們知道什麼動物的嗅覺最靈敏嗎?(生回答)所以人們常用狗來幫助偵探、看家。那狗的嗅覺到底有多靈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組資料:

1、出示例6:人的嗅覺細胞約有0.049億個,狗的嗅覺細胞個數是人的45倍,所以狗能聞出壞蛋身上的氣味。狗約有多少個嗅覺細胞?

4、生獨立計算出結果,指名板演並集體訂正,說一說是怎樣算的。

(1)積的小數位數這麼多!可以根據需要保留一定的小數位數。學生獨立探究,指名說說取近似值的過程和理由。

(3)橫式中的結果應該怎樣寫?強調橫式中應當用約等號,而不能用等號。

3.4×0.91=3。094積保留一位小數是(),保留兩位小數是()。

0.8×0.9(得數保留一位小數)1.7×0.45(得數保留兩位小數)

1、一千克白菜的價錢是6.78元,媽媽買了0.8千克,應付多少題?

雖然此題沒要求保留兩位小數,但在日常生活中沒有比分更小的錢幣,所以應保留兩位小數。

2、兩個因數的積保留兩位小數的近似值是3.58。準確值可能是下面的哪個數?

第7篇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理解並掌握質數、合數的概念,並能進行正確的判斷。

2、過程與方法:採用探究式學習法,通過操作、觀察自主學習、提出猜想、合作、交流驗證、分類、比較、抽象、歸納總結、鞏固提高學習過程,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觀察和概括能力,培養學生積極探究的意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體驗與探究的活動中,讓學生體驗數學活動充滿著探索與創新,感受數學文化的魅力,培養學生勇於探索的科學精神。

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的方法,明確自然數按因數的個數可分為三類

1、介紹學號數字9和12,引出整數的第一次分類:偶數、奇數。

2、學生介紹數字時出現質數,教師藉機引入本節課學習內容:質數和合數。

1、課前預習。每個同學都有自己的學號,課前大家已經在自己的學號牌上寫出1—20的.所有因數。(課前完成)

2、交流:課件出示1—12所有的因數,現在請所有同學一起來觀察螢幕,看看你把1—12依據什麼標準進行分類的?你又是如何理解質數與合數的?課前大家在預習的時候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現在在組內互相說一說。(交流、彙報)

?設計意圖:根據給定的標準觀察、分析,突出了有關概念的本質特徵,又能使學生體會到分類標準的合理性。通過對“1”的研究,完善對非0自然數的認識,促進學生對質數和合數概念的理解。】

3、教師提問:我們班有29個人,誰的學號是質數?誰的學號是合數?1號同學呢?引出整數的第二次分類(板書)

?設計意圖:課堂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營造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使他們積極參與課堂討論,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

(三)動手實踐,製作100以內的質數表。

1、51是質數還是合數?要想馬上知道一個數是什麼數還真不容易。(過渡)如果有質數表可查就方便了。我們一起製作一個質數表,拿出100以內的數表,想想怎樣找出100以內的質數,製成質數表。

2、剛才,我們有些同學接受任務後,有的馬上就去找,有人在思考。要是我,我可不及於去找,而是想一想用什麼方法去找。說說你們是怎樣找的?

(把質數留下,其他的數去掉,古代數學家就是用這種篩選的方法制作質數表的。我們都來篩吧!)

3、怎樣篩選的更快?……同學們自己發現了規律製成了100以內的質數表。你們真了不起!

?設計意圖: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自主建構知識,完成100以內的質數表,使學生形成一個知識網路,進一步發展了學生的數感。】

2月8日,13名河北唐山農民自費來到遭受最嚴重冰雪災害的湖南郴州抗冰救災,他們每天凌晨5點準時起床,忙到晚上12時才能休息,每天工作近20小時,16天時間他們幫助災區重建了10座電塔。

最小的合數,它的因數只有1和3,既不是合數也不是質數,10以內最大的偶數它的最大的因數是8,10以內3的倍數同時又是偶數,10以內最大的合數

?設計意圖:通過設計一組有層次的練習,既鞏固了新知,又聯絡了以前的知識。通過交流,充分展示學生的思維,強化探究學習的效果,取長補短,達到共同進步。】

1、總結:本節課學習了什麼?你有什麼收穫?還有什麼疑問?

2、回到課始情境,你能開啟密碼鎖了嗎?裡面是什麼?屏顯示:“快樂學習,快樂成長”八個大字。

3、師:這就是老師送給你們的禮物。你們快樂嗎?說說感受。

?設計意圖:通過總結與反思,及時反饋,學生內化知識。通過評價,使學生體驗成功,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第8篇

1、讓學生經歷觀察、比劃、測量等學習活動,明確毫米產生的實際意義,使他們初步認識新的長度單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會用毫米作單位進行測量,並能掌握毫米與釐米間的關係,進行簡單的換算。

2、藉助具體的測量活動,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進一步發展估測意識。

3、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學會與他人合作,從而獲得積極的學習數學的情感。

教師準備課件、米尺;學生準備書、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幣、一張銀行借記卡、小棒等。

1、複習米和釐米,引導學生用手勢來表示1米和1釐米各有多長。

2、估計數學書的寬和厚大約是多少,動手測量驗證。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來表示。設疑:關於毫米,你已經知道了哪些知識?(學生思考、交流)

②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重點探討“1毫米”有多長,請學生在尺上相互指指,從哪裡到哪裡是1毫米。再請持有不同意見的同學向全班彙報、交流。

揭示: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們把尺子用放大鏡放大,把1釐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邊介紹邊用課件演示)然後,請學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長。

④請學生想一想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毫米。(教師準備1分硬幣、電話卡和銀行借記卡,請學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對“1毫米”的`體驗。)

⑤引導學生用手勢來表示1毫米有多長,並談談自己的感受。

⑥說一說,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單位。(學生舉例,教師提供一些資料)

提問:用直尺畫線段時需要注意什麼?如何畫出3釐米7毫米長的線段?

a、利用刻度尺先畫出3釐米的線段,再接著畫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輸出37毫米(3釐米=30毫米),然後畫線段。

學生操作,教師巡視引導,注意線段從“0”刻度開始畫和不從“0”刻度開始畫的畫法區別。

1、學生根據本課的新內容完成“做一做”第1、2、題。

第1題讓學生根據圖示讀出刻度尺所測量的物體長度。明確先1釐米1釐米地鼠,不滿1釐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數,這樣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學生讀數,再指名彙報。

第2題讓學生先估算,再測量,然後集體訂正,指名說說理由。

以毫米為單位測量出每條邊的長度,學生獨立完成後集體訂正。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你學會了什麼?請你用手勢表示1毫米大約有多長。米不是的長度單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長度單位,如果你們有興趣,希望你們到書中或網上查檢視。

第9篇

1.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藉助圖形語言,理解分數乘法的意義和分數乘以分數的算理,掌握計算方法,並能熟練地進行計算;

2.讓學生經歷猜想、驗證等過程,體驗數學研究的方法;

2.出示34引導學生驗證上面的計算方法,岩石推理過程。

第10篇

1.結合具體情境與直觀操作,體驗分數產生的實際背景,進一步理解分數,能正確用分數描述圖形或簡單的生活現象。

2.認識真分數、假分數,理解分數與除法的關係,能正確進行假分數與帶分數、整數的互化。

4.能找出10以內兩個自然數的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能找出100以內兩個自然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會正確進行約分和通分。

5.體會分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初步瞭解分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提高綜合運用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能運用分數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6.能積極參與操作活動,主動地觀察、操作、分析和推理,體驗數學問題的探索性與挑戰性。

1.在具體的情境中,進一步認識分數,發展學生的數感,理解分數的意義。

2.結合具體的情境,體會“整體”與“部分”的關係,感受分數的相對性。

理解整體“1”,體會一個分數對應的“整體”不同,所表示的具體數量也不相同。

結合具體情境,體會“整體”與“部分”的關係,感受分數的相對性。

22支鉛筆、多媒體課件(或1個紅蘋果、3個青蘋果、6個白色圓片、2個紅色圓片、34頁“畫一畫”的三種畫法圖)

1、師:我們三年級的時候認識了分數,能說幾個你熟悉的分數嗎?(生:,......)

2、師:你能選擇一個分數說說這個分數的含義嗎?(指2人說,同桌說一次。)

3、簡單做一總結:就是把一個物體或者一個圖形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就是,今天我們來繼續認識一下分數。(板書課題:分數的再認識。)

二、結合具體情境,深化理解分數的意義

師:剛才這個同學說的很好,他說整體水果,你怎麼理解呢?

生:就是把1個紅蘋果和3個青蘋果看成一個整體。(板書:一個整體)

師:大家也是這樣理解的嗎?(是)假如我再給你們一個更為強大的隊伍,你還能找到分數嗎?

出示6個白色圓片2個紅色圓片,讓學生觀察,寫下自己找到的分數,然後指名彙報,要求解釋自己所寫分數的意義。學生可能出現:、(紅、白兩色圓片佔整體圓片的,師:假如老師拿走八分之八的圓片,其實就是拿走了多少?生:拿走了整體“1”。)

師:原來我們不但可以把一個物體或者圖形中的一部分用分數表示出來,而且還可以把幾個物品或者圖形看成一個整體,然後用分數表示其中的一部分。

師:這裡有三盒鉛筆,你能不能從每一盒鉛筆中分別拿出整體的?請注意觀察,你發現了什麼?

生1:我準備把全部鉛筆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一份。

生2:我準備用鉛筆的總支數除以2,看看得幾就拿出幾支。

現場組織活動:(請三位同學分別從一堆鉛筆中拿出。結果三位學生的結果不一樣多,兩位學生拿出的是4支,另一位學生拿出的是3支)

師:你發現了什麼現象?你有什麼疑問?想提什麼問題呢?

生:他們拿出的支數有的一樣多,有的不一樣多,為什麼呢?

師:他們都是拿出全部鉛筆的,可是拿出來的.鉛筆卻有的一樣多,有的不一樣多,這是為什麼呢?請想一想,然後小組交流一下。

師:現在大家的意見都認為是鉛筆的總支數不一樣,也就是整體“1”不一樣了?

師:現在請臺上的三位同學把所有的鉛筆都拿出來,告訴大家每個盒子裡鉛筆的總支數到底是多少支?

生1:我這個盒子裡全部的鉛筆是8支,全部鉛筆的是4支。

生2:我這個盒子裡全部的鉛筆是6支,全部鉛筆的是3支。

生3:我這個盒子裡全部的鉛筆也是8支,全部鉛筆的是4支。

師生一起小結:哦~~原來是盒子裡的鉛筆數量不同造成的!一盒鉛筆的表示的是把這盒鉛筆平均分成兩份,其中的一份就是這個整體的。但由於分數所對應的整體不同(也就是鉛筆的總支數不一樣多),所以表示的具體數量也不一樣多。

師:喔,原來分數還有這樣一個特點,你對它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認識?(是)

師:根據你對分數新的認識,請你幫助判斷一下這兩個小朋友看的頁數一樣多嗎?為什麼?

指名學生說一說,重點是關注學生的思維過程,以及判斷的依據。

師:機靈狗也想和大家一起來學習,可是被一道題目難住了,你們願意幫助它嗎?(課件出示題目)

師:看懂題目了嗎?你覺得這三個小朋友畫的對嗎?為什麼?

生:我覺得他們畫的對,因為一個圖形的是□,就說明這個圖形有4個□,而這三個小朋友畫的都是4個□,所以都是對的。(一個學生說不完整,可以由其他同學補充說明。)

師:哦,原來這個圖形只要是4個□就可以了,形狀可以不同。你們還有其他畫法嗎?在作業本上試一試。

學生獨立畫一畫,然後交流展示。注意讓學生判斷畫的是否正確。

先讓學生獨立填一填,在組織學生交流。重點讓學生說一說第1、2、3、6個圖形的思考過程,進一步加深對分數的認識。(圖1是把一個正六邊形平均分成六份,取其中的4份,可以用或表示;圖2是把一個正方形平均分成8份,其中有兩份沒有分開,但分數表示的時候要注意應是;圖3是12個小圓圈組成的一個整體,藍色部分佔整體的,也可以用表示;圖6則是需要旋轉,把內圓和外圓組合起來看,用分數或表示。)

讓學生獨立塗一塗,並說想法,讓學生體會塗法的多樣性。

學生畫一畫,並說一說畫法,體現畫法的多樣性,用展示臺展示學生作品。然後判斷這些圖形的大小一樣嗎?進一步讓學生體會一個分數對應的“整體”不同,所表示的具體數量也不相同。

結合“捐零花錢”的實際問題,進一步理解分數的意義,體會分數的相對性。學生讀題後,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關鍵是讓學生解釋理由。

學生自己閱讀,感受分數的歷史悠久和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

2、學過今天的知識,你想到哪些分數?你是怎麼想的?

國小五年級數學教案——分數中的單位“1”的認識教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tw/redian/qitawenan/88m8q5.html
專題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