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熱點 >其他文案 >

《鋼琴師》觀後感7篇 《鋼琴師》:追尋音樂夢想的旅程

《鋼琴師》觀後感7篇 《鋼琴師》:追尋音樂夢想的旅程

電影《鋼琴師》以講述二戰期間波蘭鋼琴家瓦迪斯瓦夫·斯皮爾曼在納粹集中營中的經歷為主線,讓觀眾體驗到人性的脆弱和生命的尊嚴。影片以優美的音樂、恢弘的畫面和純粹的情感深深打動了觀眾,成為經典電影之一。

《鋼琴師》觀後感7篇 《鋼琴師》:追尋音樂夢想的旅程

第1篇

之前看過這部片子,但是當時沒有看進去,今天完整的看完,感覺還是引發了些思考的。整部片子都是在託尼的講述中娓娓道來,這讓人接受起來十分舒服。

隱隱地感覺到影片傳達出的主人公的孤獨感,那種深陷其中的孤獨,在孤獨中出生,習慣孤獨,再到無法離開這份孤獨。這份孤獨裡面有藝術,也有一種心病。

整部影片,我認為最精彩的'部分就是1900跟爵士的創始人鬥琴,1900最後一曲彷彿是四隻手在彈琴,甚至誇張到可以用鋼琴的琴絃發燙到可以點燃一支菸。

1900最美的曲子是寫給他一見鍾情的女孩的,他透過船窗戶看到女孩的美麗,把自己的愛慕隱藏在音樂之中,刻錄成長篇並想找機會送給她。對於一個藝術家來說,他會選擇自己擅長的一種藝術方式來表達自己對對方的愛慕。他一遍一遍對著鏡子練習送禮物給她的臺詞,而每次他每次帶著羞怯的談吐,都被對方無視,知道最後一次他向她說明自己的心意,但是船靠岸了,他們分別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

讓人慶幸的是,託尼還記得他,或者也是導演或者編劇在傳達這樣的一種想法,他們在說:這個世界只有一些少數派能夠理解那些大師級別的藝術。

這部影片裡,1900成了藝術的化身,他會沒有戶口的出現在底層社會中,也會出現在有盡頭的世界裡,但是他離不開有盡頭的世界,他也會消失其中,毫無功利地把自己炸掉。當然編劇也安慰著自己說:“只要你還有個好故事,和一個能夠傾訴的人,你就永遠不會完蛋。”我有的時候覺得,即便我們寫不出好的故事,也至少要成為一個能夠傾聽的人,不然我們好像真的一無是處。

《鋼琴師》觀後感7篇 《鋼琴師》:追尋音樂夢想的旅程 第2張

第2篇

影片講述的故事是發生在二戰時期的波蘭,猶太人被慘無人道的殺戮,而作為鋼琴師的主人公斯皮爾曼同樣要在這場屠殺中東躲西藏,受盡了殘酷戰爭所帶來的巨大痛苦,不僅是身體上的傷害,更糟糕的是精神上的折磨與羞辱。最終,幸運的是鋼琴師用他的音樂才華打動了一位納粹軍官;在他的幫助下,鋼琴師終於等到了戰爭結束的那一天,頑強活了下來。

本電影通過一連串直白而又真實的畫面,展露出了納粹的殘酷無情,例如,被趕到集中營的猶太人在德國士兵的皮鞭下奏起歡樂的樂曲,兩眼含淚的跳著歡快的舞步。和一些德國軍官在一隊猶太人中挑出幾個瘦弱的讓他們趴在地上,然後一個個槍斃。他們殘忍地把人的生命當作了遊戲。還有,讓人最深刻的那一幕是有一個因殘疾而無法向德國人起立鞠躬的老人,被連人帶輪椅從樓上扔下捽死在路上。而鋼琴師正是這些事的經歷者和目擊者,然而在音樂的支撐下,鋼琴師頑強地追求著生命的機會。

影片中的一幕形象地表現出鋼琴師斯皮爾曼對音樂強烈的熱愛之情。就是在一間藏身的屋子裡,有一架鋼琴,但鋼琴師卻不能出聲,否則會暴露自己,於是他將手指懸在琴鍵上盡情地演奏,就好像是真實的在進行著鋼琴的演奏會。也許,此時無聲的鋼琴之聲是鋼琴師生存的希望和動力了。最後,斯皮爾曼也是憑著他音樂才華打動了一位納粹軍官,喚醒了那位軍官的良知與善心,也促使他幫助了鋼琴師,使鋼琴師得以在一片廢墟中存活了下來。從這位德國軍官上看,其實並不是所有的德國軍人都是壞的,他們也有好人的。可惜的是,戰爭結束後當鋼琴師趕到戰俘營時,德國的'戰俘已經轉移了,而這位曾經救過鋼琴師的軍人最後還是死在了戰俘營裡面。

導演通過這部電影不僅反映了戰爭的殘酷和戰爭中某些人的堅強與勇敢,還深刻地揭露了許多社會現實。如影片中不管是哪一國家的人,都是有好有壞的,有軟弱的也有堅強的。我們應該從歷史中學會反思,反思自己,反思自己的民族,應該努力維護世界的和平。

第3篇

其實,一個月前我已經把電影下載到電腦裡了,一直沒機會看,所謂沒機會不是沒時間,因為看這種電影,必須一氣呵成地看完,還得心無雜念,心無旁騖。這邊廂滿腦子都是明天該買那隻股票抄底,那邊廂還要跟著偉大的鋼琴師在海上顛沛流離,如此的私心雜念絕對是對一部好電影的大不敬。所以等來等去,我決定今晚觀看,原因是今天我的股票跌停了。

文藝電影的片長都不短,幾乎都在兩個小時以上,這讓我很受用,誰叫我是文藝片的粉絲呢。

電影《海上鋼琴師》講的是一位叫1900的鋼琴師在海上生海上長,最後死在海上的故事,當然這位鋼琴師不是大西洋底來的人,他生活在船上,生活在一艘類似於泰坦尼克號的大船上。他彈鋼琴的才能是天生的,用天才鋼琴師甚至是偉大鋼琴家來形容他一點也不過分,因為他彈得太好了,所有懂行的和所有看熱鬧的都為之折服。然而,鋼琴師1900對大海的熱愛,準確地說是對他一生也沒有離開過的那艘船的痴迷,遠遠勝過其他的`一切,當然也包括鋼琴。電影最後演的是,在那艘即將被銷燬的大船上,海上鋼琴師1900萬般投入地,非常忘我地,上下搖動手指對著空氣彈琴,看到這裡我唏噓不已。

電影講的是一個人的宿命,至少我是這樣認為。當一個人的生命被一樣事物決定了的時候,這個人也許是幸福的,比如被自由、被愛情、被理想,如果被一艘船來決定,也許有些荒唐,可是很多人的生命中常常充滿這樣的荒唐。

也許,我無法評判劇中人的幸或不幸。不過,我倒寧願看到電影這樣的結尾:海上鋼琴師1900跟隨著他的鋼琴而去,而不是那艘船,至於最後的生與死,不在我關心的範疇之內。

第4篇

1900的出生,似乎已註定他孤單悲悽的命運,海上鋼琴師觀後感: 一個囿於自己世界的天才鋼琴師。成長的環境,讓這名沒有身份、無師便能自通的天才鋼琴師與孤獨相伴。88個鍵盤是他唯一的快樂,也是他的全部,是他演驛生命存在的形式。

因為他的出生和成長環境,他情不自禁地囿於自己的鋼琴音樂世界裡,拒絕陸地常人的生活。他短暫的一生永遠沒能有勇氣走出弗吉尼亞號,因為來自內心對未來無法掌控的恐懼,讓他選擇現狀。最終,他安心了現狀,為每次旅行的20xx人次帶去快樂,消除他們旅途的'乏味與不安,他認為這樣的生活是有意義的,他也以此籍慰自己的生活和人生。他認同並堅定他選擇的生活方式,連他唯一的朋友通過盡力也沒能改變他。

憐憫他的身世,同情他的處境。有三次為他落淚第一次是他的暗戀,那樣青澀又那樣的真誠,觀後感《海上鋼琴師觀後感: 一個囿於自己世界的天才鋼琴師》。看著他在愛面前表現出的懦弱,為他同情。他心愛的姑娘甚至沒有感知到他的愛憐!只差那麼一小步,他喪失了成功追求人生美好戀愛的機會。只因他不能走出弗吉尼亞號,他永遠地失去了他的戀人,成為孤苦的人兒,那段愛情成為一生的懷念和傷痛。第二次為他落淚,是感動的淚水,是因為他決定要走出這個禁固他的大船,開始有了追求自己心中夢想的勇氣。當他與每位看著他長大的弗吉尼亞成員分手時,淚水奪眶而出。他站在舷梯中央,未來就會從他的腳下將要開始延伸,然而他卻步了。再次為他的懦弱傷感。第三次流淚,是他選擇與弗吉尼亞號同歸於盡。他臨死前的表白,讓人心碎,沒人疼沒人關愛,又那樣有才情。那伸在半空中空彈鋼琴的雙手,讓人嗚咽。可憐的人兒,選擇了讓人意想到又意想不到的悲慘結局。

宿命,其實是性格所至,是成長環境在心底無形留下的軌跡,讓他情不自禁的只能選擇自己理想的生活方式。為1900哀傷!

第5篇

在眾多影評中覓得這麼一句話:凡人只能望其項背而興嘆,過後走向萬家燈火,各自喧鬧。

在影片帶來強烈視覺衝擊與心靈震撼之後讀到這句話,心底驀地一暖。

眼前回放著一幅畫面。當船頭人高喊america時,原本徜徉於音樂的人群蜂擁而出,只餘1900(主人公名)一人留於室內,伴著他的鋼琴。

如此人物,縱有經天緯地之才,也只是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荷花一擎。他註定是孤獨的。他的所有的音樂才能,凝成一顆無法觸碰的含淚明珠,化為不可攬懷的清冷月光。音樂奏響時,眾人為他燃起的燈火,僅是過眼煙雲。

人都是趨向利己性的,那些不為他駐足流連,趕著追逐自家燈火的人,我們無法歸咎於他們。他們只是甘於平庸,只是將海上鋼琴師這樣的境遇視為日常,無法體察其中的詩意與遠方。

常人只是驚羨於煙花綻放時的奪目,卻少有人為落幕時悄然的灰埃感慨。

許許多多執拗的天才,以常人難以理解的追尋,以遠離萬家燈火為代價,去裝飾自己的精神家園。而對此種人而言,把酒言歡者難尋,棋逢對手者難逢,高山流水的知音比萬家讚譽更為珍貴。

他一生未曾離海,以身殉船。陸地上的`人浪費太多時間在為什麼上,冬天害怕夏天的遲來,夏天擔心冬天將至,永遠在追尋著哪裡永遠是夏天。凝望萬家燈火,他看到的只有茫然。

他曾受陸地上所謂大師的挑戰,第三曲慷慨昂揚,熱汗淋漓。現在想來,那是他在彈奏自己生命的華章。

第6篇

而整部影片對於一九零零的刻畫則大多深入內心,導演將觀眾帶入了一個自我封閉的純潔世界。彷佛是對這種心靈的美好希冀,但末了一九零零的與船共沉,又使人覺得這彷佛更像是導演對於這個時代之中純潔與美好的消逝,所表現出的深深的無奈。

要是說《海上鋼琴師》是朱佩賽·多納託雷導演對與這個時代,這個社會的認知。那麼在影片中,美國便是這種充滿利益與誘惑的混沌社會的具體反應。彷佛所有的乘客從歐洲遠到而來,直至為映入他們眼中的自由女神而驚呼,摘下禮帽,大肆的搖臂,只為迎接那充滿大概性的美好未來。影片中的美國承載了大多人的夢想,諸如片中出現的小偷,一九零零說他總是會第一個發明美國,越是崎嶇潦倒的人越是充滿期待。而一九零零背道而馳。

正如一九零零的名字,他所處的時代是這個消滅時期的開始。他將自己拘束在這艘船上,實在是對廣闊世界的恐懼。正如他自己所說“使我害怕的,不是我所看到的,而是我所看不到的!”如許的幾句臺詞,發人憐憫。

這部片子本身也許並不想表達什麼意義,就象一九零零那樣漫不全心的彈奏和憂鬱,他很單純,地道,迷茫,卻不需要任何支撐力,就象在風暴中他也能優雅如常的彈奏著只屬於他的.華爾茲樂章,一九零零不停想聽聽海的吶喊,卻最終沒有上岸。愛便愛了,忘便忘了,想往便想往了,退卻便退卻了,生便生了,死便死了。如許舉重若輕的一生,象是從未放棄過夢想與尋求,又象是從未有過夢想與尋求。就象海一樣。

我覺得毛孔象通過了微電流,如許宿命的哲學的無法可想的對話,我們的生命也象一幅掛在牆上的畫。有什麼樣的色彩、怎樣在塵土和光影中慢慢陳腐、怎樣在某一天某一時刻悄無聲息的失下來,或許都有過如許一次對話。

第7篇

其實,在一個月前我就已經把電影下載到電腦裡了,一直是沒機會看,所謂沒機會不是沒時間,因為看這種電影,必須一氣呵成地看完,還得心無雜念,心無旁騖。這邊廂滿腦子都是明天該買那隻股票抄底,那邊廂還要跟著偉大的鋼琴師在海上顛沛流離,如此的私心雜念絕對是對一部好電影的大不敬。所以等來等去,我決定今晚觀看,原因是今天我的股票跌停了。

文藝電影的片長都不短,幾乎都在兩個小時以上,這讓我很是受用,誰叫我是文藝片的粉絲呢。

電影《海上鋼琴師》講的是一位叫1900的鋼琴師在海上生海上長,最後死在海上的故事,當然這位鋼琴師不是大西洋底來的人,他生活在船上,生活在一艘類似於泰坦尼克號的大船上。他彈鋼琴的才能是天生的,用天才鋼琴師甚至是偉大鋼琴家來形容他一點也不過分,因為他彈得太好了,所有懂行的和所有看熱鬧的都為之折服。然而,鋼琴師1900對大海的熱愛,準確地說是對他一生也沒有離開過的那艘船的痴迷,遠遠勝過其他的一切,當然也包括鋼琴。電影的最後演的是,在那一艘即將被銷燬的大船上,海上鋼琴師1900萬般投入地,非常的忘我地,上下搖動手指對著空氣彈琴,看到這裡我唏噓不已。

電影講的就是一個人的宿命,至少我是這樣認為。當一個人的生命被一樣事物決定了的時候,這個人也許是幸福的,比如被自由、被愛情、被理想,如果被一艘船來決定,也許有些荒唐,可是很多人的`生命中常常充滿這樣的荒唐。

也許,我是無法評判劇中人的幸或不幸。不過,我倒寧願看到電影這樣的結尾:海上鋼琴師1900跟隨著他的鋼琴而去,而不是那艘船,至於最後的生與死,不在我關心的範疇之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tw/redian/qitawenan/oyqm85.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