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熱點 >其他文案 >

大資料時代的閱讀心得感悟2篇 數字閱讀:如何更好地應對大資料時代?

大資料時代的閱讀心得感悟2篇 數字閱讀:如何更好地應對大資料時代?

大資料時代,快節奏與資訊爆炸給人們帶來了閱讀難題。面對大量資訊,如何準確、快速地獲取所需內容是每位讀者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本文將從個人角度出發,分享大資料時代下的閱讀心得感悟。

大資料時代的閱讀心得感悟2篇 數字閱讀:如何更好地應對大資料時代?

第1篇

未來的十年,將是大資料引領下的智慧科技時代。不管你是否意識到它的存在,大資料都將越來越快地改變我們這個時代,包括我們的生活方式。

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是最早洞見大資料時代發展趨勢的資料科學家之一。他通過一個大家熟知的事例,來幫助我們理解“大資料”的潛在影響力,那就是四個世紀之前望遠鏡和顯微鏡的發明。望遠鏡能夠讓我們感受宇宙,顯微鏡能夠讓我們觀測微生物,它們都是收集海量資料的新工具,因為這種工具的發明,人們同步更新了分析資料的技術和方法,促進了人們對世界更好的理解。如果說望遠鏡和顯微鏡是測量領域中的一場革命,那麼今天的資料測量就相當於是現代版的望遠鏡、顯微鏡。隨著社交網路的逐漸成熟,移動頻寬迅速提升,雲端計算、物聯網應用更加豐富,以及更多的感測裝置、移動終端接入到網路,由此產生的資料及資料的增長速度比歷史上的任何時期都要多、都要快。一個大資料的時代,不經意間順理成章地翩然而至。

大資料是當前最熱門的話題之一。但什麼是大資料,人們尚未給出確切的定義。首先,“大資料”是相對過去小的、區域性性的資料而言的;其次,利用大資料進行分析和工作時,所依據的關於此事儘可能完整的資料,從而“一覽眾山小”,而不是採用區域性的小資料,從區域性推斷整體。

維克托也並未直接給出大資料的定義。不過,他用三大轉變描述了大資料的特性:

轉變之一:在大資料時代,我們可以分析更多的資料,有時候甚至可以處理和某個特別現象相關的所有資料,而不再依賴於隨機取樣。例如一項針對相撲比賽中非法操縱比賽結果的研究對64000場比賽進行了分析,這算不上一個很大的數字,但由於這是過去十年所有的比賽,所以它是大資料。

轉變之二:由於有了更多的資料,我們可以接受更多的混雜、更多資料上的不精確。如果我們對於一個事物只有50個數據點,那麼每一個數據點都必須非常精確,因為每個資料點都是有用的;但是如果我們有5000萬個,去掉10個,甚至去掉1000個都沒有太大的問題。

轉變之三:不再探求難以捉摸的因果關係,轉而關注事物的相關關係。分析大資料主要為了預測未來“是什麼”,而不是“為什麼”。因為很多時候我們以為我們找到了事情背後的原因,實際上卻沒有找到。更多時候知道了“是什麼”就足夠了。例如知道流感將會擴散到哪裡就足夠了,我不需要知道為什麼;知道什麼時候在網上購買機票能夠獲得最優惠的價格就足夠了,我不需要知道為什麼此時價格最低。

大資料從根本上改變我們認識世界和改變世界的方式。很多傳統的習慣將被顛覆,很多舊的制度將面臨挑戰。舉例來說:

探究是新課程改革中的一個熱詞,是促進學校教學與科學研究相融合的實踐舉措。科學探究的基本路徑是:發現問題,提出假設,制定方案,實踐探究,分析資料,得出結論。之所以會梳理出這樣一個探究的路徑,與我們對問題知曉的資訊過少有關。換句話說,對所要研究的事物,我們知道的資料很少,需要從這些很小的資料出發,通過猜想和假設,進行試探性的研究,如果研究得出的'結果和自己的假想是一致的,則說明我們的假說是正確的,這些假說會上升為對該事物描述的知識,我們掌握該事物的資料也隨之增加。

利用測量所獲得的點滴資料,從一個區域性來推測世界是怎樣的,這是科學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式。長期以來,我們總是通過這樣的方式來認識世界,對其有宗教般的信仰。儘管我們知道,決策者總是先有了想法,才會提出假設。如果決策者自身對所研究的事情存在著偏見,所提出的假設就很難得到實證的支援,這往往會導致探究花費了很長的時間、很大的物力和財力,也常常勞而無功。但科學研究者還是堅定不移地沿著這條道路前行,學校在教學中也將其作為科學研究的基本規範來傳授。

在大資料時代,這樣的研究方式收到了極大的挑戰。先舉個事例來說吧。手機輻射是否能夠致癌?關於這個問題,無論我們的假設如何,實驗的設計都很難進行。首先,樣本選擇過少,沒有統計學上的意義;其次,不能拿人做研究物件;第三,短時間的研究很難觀察到變化。有了大資料之後,這樣的難題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前段時間,丹麥就進行了這樣的研究。丹麥擁有1985年手機推出以來所有手機使用者的資料庫。他們從這個資料庫中分析了1990年至2007年擁有手機的所用使用者的資料,同時,他們還收集了這一期間醫院收集的所有癌症患者的資料,然後分析手機使用者是否比非手機使用者有更高的癌症發病率。這兩個資料庫本身是完全獨立的,在作分析之前從來沒有想過可以做這樣的研究。結果表明,使用移動使用者和癌症風險增加之間不存在任何關係。2011年10月,這一研究的結果發表在《英國醫學雜誌》上。

上述的案例告訴我們,在獲得了大量的資料,能夠對事物的整體進行全面的認識之後,假想就沒有意義了,我們可以直接根據全面的資料做出結論。

大資料時代的閱讀心得感悟2篇 數字閱讀:如何更好地應對大資料時代? 第2張

第2篇

讀完《大資料時代》這本書後,我意識到:我們即將或正在迎接由書面到電子的跳躍之後的又一重大變革。

這本書介紹了大資料時代來臨後,接踵而至的三項變革——商業變革、管理變革和思維變革。

其實,這場變革已經打響。商業領域由於大資料時代的到來而推陳出新。前幾年,一家名為farecast的公司,讓預訂到更優惠的機票價格不再是夢想。公司利用航班售票的資料來預測未來機票價格的走勢。現在,使用這種工具的乘客,平均每張機票可以省大約50美元,這就是大資料給人們帶來的便利。

大家應該都知道20_年出現的h1n1型流感,就拿美國為例,疾控中心每週只進行一次資料統計,而病人一般都是難以忍受病痛的折磨才會去醫院就診,因此也導致了資訊的滯後。然而,對於飛速傳播的疾病,google公司卻能及時地作出判斷,確定流感爆發的地點,這便是基於龐大的資料資源,可見大資料時代對公共衛生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在我看來,如果想在在大資料時代裡暢遊,不僅要學會分析,而且還要能夠大膽地決斷。

在美國,每到七、八月份時,正是颱風肆虐之時,防澇用品也擺上了商品貨架。沃爾瑪公司注意到,每到這時,一種蛋撻的銷售量較其他月份明顯增加。於是,商家作了大膽的推測,出現這樣的結果源於兩種物品的相關性,便將這種蛋撻擺在了防澇用品的旁邊。這樣的舉措大大增加了利潤,這就是屬於世界頭號零售商的大資料頭腦!

大資料時代的到來,可以讓我們的生活更加便利。但是,如果讓大資料主宰一切,也存在一定的風險。

大家應該都知道電子地圖,它可以為人們指引方向。但大家應該還不知道,它會默默地積累人們的行程資料,通過智慧分析可以推斷出哪裡是自己的家,哪裡是工作單位。我們的隱私就這樣被不為人知地收集著。

大資料時代的到來,讓我們的生活更安全,更方便,但與此同時,我們的隱私不再是隱私,資料的收集變得無所不包、無孔不入。世界已經向大資料時代邁進了一小步,一個嶄新的時代正向我們走來。讓我們用知識武裝大腦,做好準備,迎接新時代的到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tw/redian/qitawenan/vjp27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