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熱點 >心得體會 >

散文《文化苦旅》讀後感最新模板8篇

散文《文化苦旅》讀後感最新模板8篇

讀書,使我們一直樂觀,我們特別渴望閱讀給他們知識來適應這個世界。那麼關於相關的讀後感該怎麼寫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散文《文化苦旅》讀後感範文,供大家參考。

散文《文化苦旅》讀後感最新模板8篇

散文《文化苦旅》讀後感1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文化苦旅》就是這樣一本好書,當我讀到這本書時,便沉醉在了泱泱歷史的方則中,眼前浮現出了種種黑白相間的畫面,大江南北在文字中異彩紛呈。

書很厚,拿到之後頗有充實感。我與文字一齊去閱天地、覽神州。裡面有一篇文章,讓我印象頗深,它講述了一個大清的罪人,他的無知促使他用中國文物換來了幾頭牛,無價之寶只值幾頭牛?想止於此,我是多麼想去阻止他,可惜我回不到從前。無知是多麼可怕啊!它能改變一個國家的命運。再說,若他有愛國之情,哪怕僅有一點點,也會拒絕的。

《文化苦旅》讓我暢遊了一遍中國,明白了一個國家的偉大,感受了一個國家的風情,也懂得了從不一樣角度去看待一切。這樣,即使廢墟也能放射光彩,我們要永遠堅持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讓平凡的一天也精彩。想想平時,我總是無味的過日子,自從讀了《文化苦旅》,我學會了用自我的眼睛仔細地觀看世界,發現每一天都與眾不一樣,生活也所以歡樂起來。

《文化苦旅》讓我收益匪淺,我期望大家都讀一讀。

散文《文化苦旅》讀後感2

說實話,讀完這本書我心緒繁亂,想要說什麼,卻又說不出什麼。熟悉卻又陌生的地名紛紛從我腦海掠過,我想把自己心中所想表達出來,卻又無法言說。

世界之大,我限於這一方境地,滿心期待想去了解除故鄉以外的美景,《文化苦旅》讓我如常所願。那華麗的筆墨描寫了一個個我所熟悉卻又陌生的美景。餘秋雨先生一步一腳印踏過這些地方,他所描繪的畫面及細節是別人所不能及的,他旅程過程中那些小事和心得更給予我一種真實。先生筆下之景,是歷史與現在的結合,是故事與現實之間的轉換,如今的金碧輝煌,那你可知過去又是經歷了何種苦難,它們又見證了多少歷史?

先生的這本書不僅僅是在描寫風景,它也在描寫著過去。我一直不懂為何叫《文化苦旅》,而現在我懂了,他所描寫的風景之下又隱藏了多少博大精深的文化。

先生到過很多地方,無名的小島或是著名的景點,他所訴述的是我們能理解,卻又是我們不能理解的故事。這些故事或是歷史給了我極大的震撼,當過去呈現在眼前時,我已經無法用語言去描述,文化與歷史交織著呈現出一幅絢麗的景象,令我歎為觀止,心中卻也有著一股淡淡的悲哀。

在探索文化這一旅程上,是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的,但我想說的是,這一旅程不僅僅只有苦,也有著甜。

先生說:千般荒涼,以此為夢;萬里蹀躞,以此為歸。我說:中華文化的龐大,是我們無法言說的,但,總是有像先生一樣的人,用筆墨或是其他方式,將它表現出來,即使僅是文化的一部分。

散文《文化苦旅》讀後感3

讀了《文化苦旅》這本書,我感受最深,就是:“文人的魅力,竟能把碩大一個世界的光明找不到的角落,變成人人心中的故鄉。”

我想,每一箇中國人都會有這種感覺,自己特別想去的地方,總是古代文人和文化留下較深腳印的所在。作者餘秋雨先生認為:“這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對我的長期薰染造成的,要擺脫也擺脫不了。”我想,這個原因對每一箇中國人來說,同樣適合。

大概,每一處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都需要一些歷史事件才能得以豐富,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古蹟,陳年的石頭和木塊也才能深深的感染著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而文人的作用,也就是把古蹟封存久遠的文化內涵與人類精神感悟出來。因此,文人也是豐富歷史古蹟的內涵的要素。沒有了歷史事件與人物,人們對於無論有著任何意義的景觀都只會有:“自然的力量多大啊!”或者“古人的智慧與技術多高啊!”之類單純的讚歎,而永遠也不會有更層次的感慨。旅遊的更高層次,就是要領悟我們祖先的精神,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傳統精神。

散文《文化苦旅》讀後感4

讀完《文化苦旅》,也就遊歷了大半個中國。剛開始讀時,對“文化苦旅”的“苦”字百思不得其解。在我的認知中,旅途是快樂的,美好的,望著祖國的大好河山,心也跟著融進去了。每一次旅行都是心靈一次美好的體驗。這“苦”也許是旅行的勞苦吧。

讀完以後,我覺得自己的認識太膚淺了,太幼稚了。其實,苦於身無所謂,苦於心才真是苦。作者曾經感慨“文人似乎註定要與苦旅連在一起。”先苦後甜,當你走過一座城市古蹟,瞭解一段段歷史,在苦澀的回憶中,我們不難發現,我們找到了人生的真諦,歷史的感悟,文化的理解。提升了我們的道德境界,離我們的夢想越來越近。

這段旅程是苦的,那段歷史更是苦的。歷史上曾演繹過一幕幕壯士英雄,視死如歸的話劇。那一個個歷史英雄有著我們中華子孫高尚的品格和如梅花那樣的骨氣,但多數人還是逃脫不掉悲劇性的結尾。“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雖然關於他們的回憶是苦澀的,但我們從他們身上學到的卻很多。

回味人生,總有苦澀的時候。那段恥辱的歷史是苦澀,但正因為如此我們才能站起來,重新屹立在世界的東方。當我們走到最後時會發現,人生總是苦澀的,但苦後的甜,是我們最終的勝利,只有你經歷了苦,回憶時,才會無悔!

散文《文化苦旅》讀後感5

《文化苦旅》,雖是一本國中就聽到父母嘮叨中要我翻看的書籍,卻在這個高二與高三銜接的假期中,才完成他對我的救贖。苦旅苦旅,誰看到這個題目可能都會對此書退避三舍。但事實卻與我的第一感覺大相徑庭,他讓我感受到了我們中國幾千年來文化沉澱的自豪和悲哀。文化是一個民族最真實的呈現,而且中國文化在愈演愈變的世界格局中獨樹一幟。這已經證明了我們民族的強盛。但餘秋雨先生很客觀地敘述了我們文化中一些陰暗角落。讓我們知道,我們的文化,也是經歷過跌宕起伏的衝擊。如果我沒概括錯的話,這本書先寫了餘秋雨在遊山玩水中對文化的感悟,又有對童年的回憶。文章的第一章節,就對我的心靈產生了巨大的震撼。沒錯,就是王道士的故事,一個在當時看起來很樸實的人,卻因蠅頭小利販賣敦煌莫高窟的文卷給外國侵略者。

而京城也是因為資金問題並沒有重視這些驚世文物。才導致了我們現在想要研究敦煌的文獻還需要向外國買文卷膠捲的尷尬境地。這是多大的諷刺啊!還有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餘秋雨先生的遊記。我想,我是不會把每一個景點都聯絡到歷史、聯絡到感悟文化,也許我只會膚淺地感嘆一聲:這個地方真美啊。但他、卻從柳侯祠想到屈原、從白蓮洞想到桃花源、都江堰想到長城。從歷史古人對這一景點的感情中來複原故人們那種永不熄滅的精神之火。而在其中,每篇文章都是令人嚮往的。但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天一閣"的遐想。我不瞭解為什麼中國文化會對藏書這麼閒情的活動都抱有厭倦,使得只有範欽家族的天一閣,這座遍體鱗傷的藏書閣流傳至今。豐坊是範欽的摯友,也是一位藏書大家,但他卻在死後一本藏書都沒留下。甚至作者自己也寫到了藏書優。想到這些,如果我們的藏書都能完好的儲存,我們的文化還會更加燦爛。說實在,中國文化有太多悲哀。物質的悲哀,精神的悲哀。中國的建築、文卷,只需一炬無情的烈火,就會讓燦爛的文明消失在無影無蹤之間。近代國民的精神,就如同石頭一樣麻木。能給我一絲溫暖的,是餘秋雨先生的回憶。其中《三十年的重量》一篇,讓我體驗到了師生之間那種藕斷絲連、時間永遠抹不去的美好、青年追求事業的奮鬥,對長輩的尊敬。還有他在新加坡,看到他對華語的關心。使我相信自己,作為龍的傳人,我有信心將這一門難懂的語言掌握好,因為那時中國人必須做到的。短短假期,能在卑微的生命中做了一次苦中帶甜、甜中帶酸的文化苦旅。是我的榮幸。

散文《文化苦旅》讀後感6

看到書籍列表的時候,我就毫不猶豫的選擇了《文化苦旅》。這本書我看過幾次,還是在高三那樣緊張的時候。靜靜的午休時刻,室友們都已入睡,我就小心翼翼的翻閱著這本書。高三是我讀課外書讀的最多的一段時間,而這本書正是改變我三觀的書之一。所以我選擇了它,所以我又從自己的一堆書籍中找到了它,所以我又在時隔一年之後翻開了它。我依舊很喜歡餘秋雨先生如此形容它,對他來說,它是久未歸家的浪子,被外人指指點點、惡意重傷,但是終究迴歸,成為了他的驕傲;對我來說,它是枯燥乏味的生活中的一抹亮色,是人生迷茫時的一座靜立的路燈。

《文化苦旅》中有對大家的追憶與推崇,巴金一生的酸甜苦辣,年少成名的風光,壯年收穫愛情的美滿,中年受文革迫害的苦楚與酸澀,老年致力於建設文革博物館與對自身的反思。世紀老人一別,不知何時再遇如此敦厚之人。謝晉導演,在導演界無人不知,他導演出的電影可令人啼笑皆非,可發人深思。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大兒子英年早逝,二兒子痴痴傻傻。可無論自身的處境多艱難,依舊一心為大家帶來好的影視作品。這是人格的崇高,是對自己職業的尊重,對大眾的負責,亦是對生活崎嶇的不屈與樂觀。既是文化之旅,必然少不了各類文化景觀,威尼斯水城美雖美,卻又如帶刺的玫瑰,犯罪率也居高不下。山西的領導人曾萬分感謝餘秋雨先生,且為其樹立了一塊碑。為什麼?因為他旅居於此,倡導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為當地的文化建設做出了貢獻。他也曾去過溼冷的北歐,漂浮與北海之上,遙想當年航海家的魄力與勇氣,感受蔚藍深海遼闊無垠的神祕與魅力;去過小國荷蘭,觀賞國花鬱金香,一簇簇的花朵叢生,張揚一個國家的活力,但是花期很短,但荷蘭人為了留住鬱金香,將其製成枯花。我留不住你的青春,留住你的芬芳。一次文化之旅,榮為苦旅,只因不為享樂。

對於文化,我只能感受,難以感悟。底蘊不足,不敢妄下斷語。我更感興趣的是對人物事蹟的敘述,對文革的批判。歷史書上的文革記錄,為國家留足了顏面,為人民留足了顏面。但是,事實就是事實難以掩蓋。一人之惡為惡,眾人之惡不為惡?

散文《文化苦旅》讀後感7

《文化苦旅》是餘秋雨寫的一本從古代跨越現代的長篇小說。書雖是以散文的形式,寫的十分輕鬆瀟灑,但仔細一讀,卻發現是對歷史的批判、嘲笑以及對未來的期盼。他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在中華民族的土地上,用他獨特的觀察力去深思這古老民族的深層歷史。

讀著餘秋雨寫的文章,我才發現,自己雖然是一個內心堅強的人,但讀著讀著也會不知不覺地被這本書所吸引,所震撼。有時,那些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蹟在它們的背後會有如此深層的涵義,令我佩服不已。他用他優美的文筆,給我們帶來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畫面。

走進書中靜靜地思考。在幾百年前,莫高窟是一個神祕的世界,終於我們眼前出現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舊壯觀,實像,壁畫依然不言,我們靜靜看著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變化,如同它們靜靜地看著敦煌千年的變遷。千年前的第一刀劃下,開啟了千年後莫高窟的壯麗。雖然它曾今是記錄中華民族千年歷史的一個很好的記錄點,可被王道士手中一串鑰匙,讓其流落在外人手裡。江南的小鎮它不是經由大自然雕琢出的自然山水,而是屬於華夏古老文化的人文山水。當中國文化受到某些因素例如北方遊牧民族入侵中原地區而開始凋零時,文人或學者們就會帶著他們的知識修養到此處隱居起來,藉以免於戰爭或政治的迫害,因此江南才會如此吸引文人墨客。或許,也是被江南的這種粉牆黛瓦的奇特風格所吸引吧!

這本書似乎沒有把很多的筆墨用在了名勝古蹟上而是集中在了他的文化背景以及各個所附有文化氣息的角落上。它可以是街頭小巷,或是一條不知名的清澈小河。這些在他的筆下都可以成為書中的閃光點。這讓我們更貼近歷史,感受那個年代的氛圍,是我們更瞭解它。雖然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深厚底蘊,從物質上到精神上的,那樣的輝煌,那樣的豐富,書中寫的每一處都是我們的驕傲。他把“人、歷史、自然”都交融在了一起,表達了對祖國偉大的自豪。

《文化苦旅》寫的雖是歷史,但它與現實交融,使我感受到了祖國的歷史文物所經歷的那些風霜雨雪,也是我為他們而感到無比的自豪。

散文《文化苦旅》讀後感8

“文化的旅程是苦,是澀,在這千年的嘆息中講述苦旅。”翻開這本書,我看到餘秋雨的腳步遍佈在祖國的大江南北,他行行重行行,風塵僕僕,用有限的光陰赴一場千年之約,執著如孔子,堅定如夸父。

在此之前,我曾未想過那些歷經風吹雨打的古建築、人文景觀的背後隱藏著深沉的故事與厚重的歷史。我跟隨著餘秋雨,走進了那道隔開了歷史與現在的大門,在歷史風塵中如虔誠的朝聖者一路前行,他時而低頭背手,在斷壁殘垣前靜靜沉思,時而又喃喃自語,步履沉重……

什麼是苦旅?

我想,不只是簡單的旅行,也不只是對歷史的悲嘆與感懷,而是思想於文化上無止境的思考與不斷的探索。無論是悲歡離合,無論是溫柔淺言,無論是豐功偉績,無論是痛心疾首,最終都是要回歸於歷史的本真與漠然,歷史的冷眼旁觀罷了。而餘秋雨在探索尋找的,是他自身與歷史的關聯,他想從那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找出合乎人類生命結構底蘊的東西,他祈求尋找到與自己心靈共振的靈魂。

初讀《文化苦旅》,猶邂逅意中人,讓我怦然心跳,讓我痴迷忘返。走進它,我似乎擺脫了城市的喧囂,遠離了現實的紙醉金迷,再無嘈雜的吵鬧聲,心中的浮躁在被一點點的抹去,只剩下靈魂的質樸與本真。

這一場千年之約,更像一場心靈盛宴。卸下了追名逐利的假面孔,背上旅行的包裹,在歷史的雲煙中尋找自我價值,探索人生意義。葉聖陶曾在《讀<經典常談>》中寫道:“有些人不怕旅行辛苦,道路幾千,跑上峨眉金頂看日出,或者跑到甘肅敦煌,看一窟寺歷代的造像跟壁畫。在專講實用的人看來,他們乾的完全沒有實用,只有那股傻勁兒倒可以佩服。可是他們從金頂下來,打敦煌回來,胸襟寬廣了,眼光深遠了。雖然還是各做各的事兒,卻有了一種新的精神。”

我想,餘秋雨便是這種人,甘當優秀傳統文化的火炬手,為我們的精神作指引。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意義或許便在此:摒棄浮躁,靜下心來,學習優秀傳統文化,古時有趣的靈魂交談,思考生命的本質,養一份淡然之情,修一身寧靜之氣,為現世添一分安寧。

透過現實的重重紗窗,抬頭望去,那道穿行於青山綠水山間的瘦削而堅定的身影,指引著我們前行,去赴那場浸潤著唐風宋雨的千年之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tw/redian/xinde/0zo85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