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熱點 >心得體會 >

棉的全球史讀後感5篇

棉的全球史讀後感5篇

撰寫一篇讀後感能夠強化小夥伴們對名著知識的分析,寫讀後感是為了讓自己記住閱讀時的體驗,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棉的全球史讀後感5篇,供大家參考。

棉的全球史讀後感5篇

棉的全球史讀後感篇1

在我們老家的高中,普遍存在這樣一種情況:即農村的孩子數理化方面的成績要優於文史方面。很多人都認為農村的孩子不善於學習文科課程,更善於學習理科課程,所以在高二文理分科的時候,大部分農村來的孩子都選擇了理科,我就是其中一個。我們村與我同一年考上重點高中的人大概有七八個,無一例外都選擇了理科。事實上,我們高一的時候文科課程的成績也確實一般,根本沒有辦法與城裡的學生競爭,選擇理科也應該是非常明智的決定。直到前一段時間我讀斯塔夫裡阿諾斯的《全球通史》之前,我都下意識地認為我不是學文史哲的料。尤其是歷史,在此之前我始終覺得這個東西非常枯燥無味。

然而,《全球通史》卻完全改變了我這種非常幼稚的想法,我認為農村的孩子文科成績不好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農村中學教育不重視文史教育,這是一種誤導;二是教材本身的原因,傳統的歷史教材缺乏必要的邏輯闡釋。農村的孩子從小接受“重理輕文”的思想,習慣於邏輯推理的方法,所以在遇到一些缺乏邏輯的教材時,不免產生厭煩失掉本應有的興趣。然而真正的歷史遠非如此,例如為什麼中國會出現唐宋元明清這些王朝的興替,並不是下一個王朝擁有比上一個王朝更先進的制度,而是因為舊有的王朝經濟的繁榮往往伴隨人口的增長,人口增長即意味著人均資源會不斷的下降,由於缺乏技術進步,人們的收入也會不斷減少,人口的增加最終會迫使人們的生活維持在生存水平狀態。此時如果再有----亂臣賊子,再加上天災人禍外邦入侵,內憂外患之下邦國必然分崩離析。當然,多數情況下歷史並不是只有唯一合理的解釋,歷史更不是要告訴你鴉片戰爭爆發在哪一年,而是要解釋為什麼會爆發鴉片戰爭,為什麼鴉片戰爭不是在更早的一個世紀中發生,為什麼不是更晚的一個世紀。為什麼 在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思想並沒有得到普遍的認可,甚至遭到各國的唾棄。然而自漢以後,儒家思想又重新得到了青睞,並逐漸成為影響中國社會的最重要的思想,以至於有人將其稱之為“儒教”,與---、伊斯蘭教、佛教、印度教、猶太教等並列,為影響世界文化最重要的思想。為什麼會發生工業革命,為什麼發生在西北歐,為什麼沒有在更早的一個世紀發生,為什麼工業革命沒有在希臘、印度、中國這些文明古國發生?這才是歷史!

歷史事實是歷史研究必不可少的一塊內容,其背後的邏輯則更加重要。有人從經濟的角度來解釋為什麼工業革命沒有發生在文明古國希臘、印度和中國,從文化、種族、制度等等不同的角度來解釋,這誠然是有一定道理的,但這些因素卻無法解釋工業革命為什麼不是在更早的一個世紀或更晚的一個世紀發生。也有人從經濟的角度來解釋非洲為什麼落後,利用兩百多年前的奴隸貿易與非洲現在的人均收入做迴歸分析,遺憾的是這可能是錯誤的,因為工業革命促使宗主國向殖民地不斷的掠奪資源、並限制殖民地的工業發展,而影響最深的往往都是這些主要的奴隸輸出國,因為這些國家最初都是收入相對較高、且人口密度相對較高的國家,他們的資源和地理條件都相對較好,進而成為歐洲國家掠奪的物件。儘管分析者使用了工具變數,但這種變數更多的可能是制度的替代。在所有的這些解釋中,經濟似乎只能扮演一個無足輕重的角色。

中國是世界上惟一具有連續文化的國家,我們的科舉考試選撥人才的制度比西方世界早了一千多年,我們的社會生活水平與西方國家相比只是在中世紀以後才開始逐漸落後的,算上公元前的發展我們整整領先了近兩千年。儘管我們現在處於落後地位,但中華民族仍然是一個非常值得驕傲的民族。我們近代發展落後是因為我們的國家與世隔絕,缺乏交流競爭。但是我們現在改革開放了,與世界各國都在從事各方面的合作交流。西方的很多制度固然可取,但也不必完全照搬照抄,什麼都學習西方的。中華民族不能在全球化的過程中喪失自我,我們必須保持自己的特色,文化多元和文化差異才是創新的源泉。中國堅持走有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是正確的,這不是喊口號向國家獻媚阿諛奉承之類的觀點,而是從世界文化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的。當年,毛主席正是因為沒有對蘇聯模式照搬照抄,沒有完全採取共產國際的那套做法,才成功取得了革命的勝利:

“毛澤東是一位傑出的共產黨領袖,他無視莫斯科的第三國際,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他拒絕了只能依靠城市無產階級進行革命的這一傳統的馬克思主義原則。他根據對農村的直接考察斷定,占人口70%的貧農是“革命的先鋒”,沒有貧農便沒有革命,這對莫斯科來說純屬異端邪說,但毛自行其是,將農民組織起來,建立了獨立的軍隊和政府”。(《全球通史》)

最後,《全球通史》雖然是關於世界各國的發展史,但作者也不忘將各國文化習俗進行比較,在談到各國對女性地位的歧視時,他通過舉例來反映當時的女性地位。例如,在德國,---新教的創始人之一路德認為,男人的臀部瘦小,所以應該在外從事生產活動,女人的臀部肥大,所以應該待在家裡,生兒育女。在中國,人們要求女人裹腳是為了防止她們出遠門;在印度,丈夫過世之後,女人在丈夫的靈前自焚是一種非常高的榮譽等等。總之,更多更詳細更精彩的內容,請大家自己到《全球通史》中去發掘。

棉的全球史讀後感篇2

整本書內容比較多,畢竟是講歷史的書籍,但是書中穿插了很多有趣的故事,以及作者對那些偉人的溢於言表的讚美辭藻,都能深深的吸引讀者。

其實科技的發展總是圍繞著兩個方向:能源和通訊。能源從最早石器時代的火,到農業時代的太陽(光合作用),再到工業革命時期的煤、電、石油、最後是現代的新能源(太陽能、核裂變、核聚變等);通訊從石器時代的人類語言、文字發明,到農業時代的造紙術、印刷術,再到工業革命時代的印刷廠、電報機、有線電話、無線電話,最後是現代的計算機、網際網路、量子通訊等。每次能源或者是通訊技術的新發現,都宣佈著新時代的到來。

火的發現使人類能夠吃上熟的食物,提高了平均年齡;農耕的到來,造成人口的大幅增加;蒸汽機的發明宣佈機械時代的到來,人類第一次創造出幾倍與人體所所需的能量,有更多的人不必擔憂糧食的問題,也就有更多的人能夠從事科學研究,發明創造;新能源的時代如果人類能夠控制核聚變所產生的能量,星際旅行不再是夢想。語言的出現,使人類第一次能夠相互組織成為一個巨大的團體,更有利於大規模運動;文字及印刷術的發明,使人類的知識能夠傳承和可複製可疊加;電報、電話的發明使千里之外的人們可以及時溝通,遠端協作;網際網路的到來宣佈著資訊大爆炸,大資料由此而來。

人類無法想象超過20年以後的時代,因為從石器時代到近代,人類的進步都在以幾何數字的方式提高。未來人類將有更多更偉大的發明,21世紀能否再創造一個新時代的來臨呢?我們拭目以待。

題外話,關於新能源和新通訊相關的技術成果,可能在股市方面有所表現。例如巴菲特新進美國生物科技公司:生物基因(生物基因也是20世紀最新的發現,人類正在嘗試使用基因技術治療癌症、實現長壽、治療基因疾病等)、大幅加倉能源股:西方石油公司、森科能源(人類對能源追逐是一個永恆不變的話題)、加倉美國通用汽車:看好未來ai汽車與智慧交通。還有特斯拉公司股價大漲,國內鋰電池(移動新型能源)股票一飛沖天,都表現出資本對能源、科技的追逐。

棉的全球史讀後感篇3

暑假裡我讀了美國作家房龍的《全球通史》。該書通俗易懂、言簡意賅,形象的記敘了全球幾千年的歷史,此書給了我許多的啟示。其實,上到一個國家,下到我們黎明百姓。只要他不思進取、整天吃老本,都會被歷史所淘汰。書中例舉的眾多的歷史事件都證明了嚴復先生在《天演論》中的觀點——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在本書描述的眾多歷史事件中,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要屬蘇美爾時代和清帝國的章節了。我先來簡單的說說蘇美爾文明吧!

在公元前3500年,兩河流域誕生了人類最早的文明——蘇美爾文明。人們在這裡建立城市國家(簡稱城邦),這塊土地誕生了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在偉大領袖漢謨拉比的多年征戰下,兩河流域第一次得到了正式長久的統一。漢謨拉比頒佈了人類歷最早的法典。他建設的巴比倫帝國商業繁榮、軍事強大。民眾過了相當長的安定生活。可是,到了晚年的漢謨拉比開始為自己的成就沾沾自喜,他過著驕奢__逸的生活。等他去世後,後代們跟壞學壞,在這方面做得有過之而無不及。例如勞民傷財的空中樓閣,還有通天塔的建造,這些勞民傷財的工程徵用了大量人力物力。統治者為了滿足自己的__欲和虛榮心,大肆向底層群眾收稅,為了獲得更多領土開始向小亞細亞及周邊地區進軍。光書中列舉的兩項就花光了國庫的所有資金,強徵的士兵在戰爭中死傷無數,激化了國內矛盾。人民忍受不了統治者的__,他們和奴隸一起揭竿而起,攻破巴比倫的都城巴格達。雖然後來巴比倫王國幾度復國,但是由於根基嚴重受損,這些國家不久就被入侵的外來民族所攻滅。古巴比倫帝國的興衰不就體現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道理麼?

本書還詳細介紹了中國的古代歷史。對離我們生活的年代最近的那個外強中乾的大帝國——清帝國介紹的尤為詳細!房龍先生用了大量筆墨闡述了清帝國的興衰。清朝也不是一來就那麼強大的,那個疆域面積1300餘萬的大帝國最開始也只是白山黑水邊的女真部落。在1600年之前,女真分為幾部彼此混戰不休。後來建州女真逐漸強大,努爾哈赤對軍隊進行了改革,首創了八旗制。在大汗努爾哈赤的奮戰下女真得到了統一。1636年皇太極定都瀋陽,清朝正式建立。這時的清朝在努爾哈赤、皇太極、多爾袞、順治幾代人的勵精圖治下,開始如滾雪球般的發展壯大。此時的版圖從關外的白山黑水擴充套件到關內,最後在乾隆二十四年達到了頂峰。構建了一個北接西伯利亞,東北至黑龍江以北的外興安嶺及庫頁島周邊島嶼,東臨太平洋,東南到臺灣及附屬島嶼,南包南海諸島,西跨蔥嶺,西北達巴爾喀什湖北岸的龐大帝國。

清朝之所以能建立如此龐大的帝國和前期幾位帝王近百年如一日的創業分不開。當年,清軍為了打敗明軍,改進了火器,將騎兵隊、火槍隊外加紅衣大炮相配合的陣法運用到了極致。同時清政府重用漢臣,對內採用安撫、分化政策,不久便得到了漢族地主階級的支援。總體上說清朝繼承了漢族的儒家文化,比之前朝無論在經濟、政治、軍事、外交上都有諸多的建樹。清朝前期在對外戰爭上更是取得了豐碩的戰果:雅薩克之戰大敗沙俄、在烏蘭布通擊敗葛爾丹部、施琅大將軍收復臺灣、平定大小和卓叛亂…….

清朝經濟上也比明朝有了長足的發展,順治皇帝汲取了明亡的教訓廢除了幾千年不曾廢除的人頭稅,從此人口在短短的幾十年間從原先的7000萬暴漲到4億,人口的增長為國家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在醫學上,牛痘的種植避免了天花的傳染,使得人們壽命增長,間接地維護了社會的穩定!此外鼓勵發展農業和工商業為也促進了帝國的繁榮。到了康熙年間國家已經發展到了家家富足、天下太平的境界。等到了乾隆時期清朝的人口已經達到了全球的三分之一,gdp更是達到了全球的近一半(一說四分之一)。然而,一系列的表面繁榮讓統治者忽視了王朝內部本身存在的危機,正如房龍先生所言:“滿清統治者不思進取,他們並不知道與此同時地球的另一端發生了什麼。英國、法國通過資產階級暴力政變奪取了政權。西歐各國的科技、軍事都得到了質的發展。到了十八世紀後,西歐各國進入了工業革命,而清政府依然閉關鎖國,小農經濟束縛著人們的思想,東西方的差距越來越大!清朝最後的結局必然是完敗在西方堅船利炮之下!”是的,正如房龍先生所言,自康熙以後清朝實施了長達200年的閉關鎖國政策。在軍事上清軍不求突破,到了鴉片戰爭時期火器裝備還是200年前的老樣子,甚至在陣法上還有了些許退步!而西方已經出現了滑膛槍、前裝線膛炮等新型武器。在這樣大的差距下開戰,清政府自然是輸得找不著北。經濟上,清政府對外封鎖,以天朝上國自居,不管西方發生多大的變革,關起門來過日子。上到皇帝下到臣子只求貪圖享樂。為維護政權穩定,清政府禁錮人民的思想,大興__,隻言片語就能濫殺無辜!幾場__後,舉國上下都不敢說話。國內人不敢囉嗦,歐洲各國卻開始蠢蠢欲動,尤其是英國在乾隆年間就開始為侵略中國做好了準備,外強中乾的清政府終於屈服在列強的槍炮之下,與列強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雖然後來統治者內部也進行了幾次所謂的“運動”、“維新”、“變法、“立憲”之類的改革。但由於階級的侷限性,都沒有真正的做到自上而下的改革。於是,敗仗一個接一個打,條約一個接一個籤。問題積壓的越來越多,百姓和統治者的矛盾達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歷經三個世紀的清政府終於在1911年被孫中山領導的革命軍__。

從蘇美爾文明和清朝的興衰中我們不難發現,無論是蘇美爾人建立的古巴比倫國還是努爾哈赤以及其後人建立的大清;他們的統治者在前期都勵精圖治,全心發展本國的經濟、軍事、政治……可是到了後期他們的繼任者覺得上一輩留下來的家業實在是太豐厚了,就開始坐享其成了!他們對內一味地享樂,對外一味地採取鎮壓。如此惡性迴圈下去,帝國的危機就出現了。當階級矛盾到了難以忍受的時候,革命就爆發了!王朝要麼被外族毀滅,要麼被民眾__,青史總是那樣驚人的相似!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全球通史》這本書用一個個鮮活的歷史告訴我這個道理!讀了這本書後,我個人認為世界是美好的,也是殘酷的,更是公平的。世界之所以美好是因為只要你努力你就能創造輝煌,就像蘇美爾文明和清朝最初的崛起一樣。同是世界也是殘酷的,歷史告訴我們當蘇美爾的統治者開始狂妄自大,當滿清統治者開始年年爬起來吃老本時,他們就已經開始被淘汰了。當你無法做到順應時代潮流進行時代變革時,你就會被歷史所淘汰!平心而論,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國家,無論你曾經多麼輝煌,有多少人或國家臣服於你。只要你沒有了進取的心,你離被滅亡也就不遠了!

棉的全球史讀後感篇4

有人說讀史就是在讀故事,其實本是如此,我們以後來人審判的視角去看待前人的生活,其實並不客觀,最大程度的理性也只是保持個人邏輯上合理。在不能完全客觀的前提下,我們不應該去評判歷史,以現代人的思維和眼光去對前人品頭論足是沒有意義的,唯一應該做的是多思考。汲取其中的養分為己所用,對個人、時代、社會而言都是大有裨益。

斯塔夫裡阿諾斯的《全球通史》就給人這樣的感覺,正如書中所言,每個時代都要編寫自己的歷史。不是因為早先的歷史編寫的不對,而是因為世界完成了自己從舊到新的轉變,所以每個時代都會面對新的問題,產生新的疑問,探索新的答案。

書中一直在強調歷史事件發展的邏輯性。縱觀歷史,我們可以知道世界一直在變革,而且不同的地區會有較大的差異,有的人會去計較所謂過渡的時間,用以比較各個國家甚至是民族之間的差異,但實際上是沒有任何意義。無論是從食物採集到食物生產,還是從部落文化過渡到城市文明,抑或者是從農業社會更迭為工業社會,都不是因為某個人或者是某些人的突發奇想而發生的,總之,當時發生的不是一件事,這是一個過程。

我們清楚地知道人口的增加導致了農業革命,而農業革命反過來又支援了更大規模的人口增長。當農業漸漸代替採集業的時候,人們開始嘗試種植更多的植物來適應不同的環境。這就是良性的迴圈,當簡單的植物採集不能滿足人們生活的需要的時候,自主的培育糧食就成為新的出路,創新是推動歷史發展的重要動力,因果相生,農業的傳播擴大也讓不同地區的人們開始培育更多的植物,從中總結出的經驗和方法讓食用植物更加具有普適性,如墨西哥的玉米,美洲的土豆,中東的芭蕉等植物。當人們把實踐中的經驗運用到改良上之後,植物也因為人類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也間接地推動了農業的發展。歷史本身就是邏輯最嚴謹的教科書,是環環相扣,最為精彩的魔術,所有看似突然的變化,都有蛛絲馬跡可循,那是一張由幾十億人的蹤跡編成的巨網,沒有人可以置於其外。

?全球通史》雖然是史書,但卻具有強烈的現代意識,讓我意識到史書可以是啟示類文字,面對不同的話題,不變的是對本源的追溯。作者看似在平靜的闡述從史前到21世紀的歷史,但也一直不忘提醒讀者認清現實世界和歷史的內在聯絡。從而使讀者的思維能夠跨越時空的.限制,在歷史和現實的兩個時空裡自由馳騁,甚至由此產生出自己對歷史事件的聯想和對比,產生出自己思想的火花和創作的衝動。當然,《全球通史》並不只是一本有深度的書,斯塔夫裡阿諾斯以自己對歷史和哲學的深厚功底,同時無限的延伸了作品的寬度,書中有對人性善惡本質的哲學分析,對文明是“詛咒”還是“福音”的辨證評價,也有對世界愈加兩極分化的人道關懷,對人類歷史上諸多的災難的淵源——社會變革總是滯後於技術變革的警示和憂慮等等。

歷史沒有可以省略的部分,前因後果,一脈相承。斯塔夫裡阿諾斯的《全球通史》以其內在的嚴密邏輯和浩瀚廣博的知識讓我領略到歷史的精彩,緊循著這樣嚴密的邏輯線,所有的文化優勢都應慢慢轉變為經濟優勢。我們可以冷靜的探索,釐清其中的線索,汲取養分為己所用。不執著於眼前,心中自藏乾坤,靜言巧思,亦不失為上乘。

棉的全球史讀後感篇5

最近在讀《全球通史》,還沒讀完,因為這本書很厚,十六開的紙有上千頁吧,我只讀到中世紀。不過也從中發現了點道理,跟各位分享一下。

首先,我想講一下我對進化論的觀點。很多質疑進化論的人提出的疑問是為什麼現在的猴子沒有進化成人。我的觀點是,其實進化一直都沒有停歇過,史前是這樣,古代是這樣,現代也是這樣。我們人類在變化著,從身體素質、智力等方面都在變化著。與此同時,我們身邊的動植物也在變化著,有的物種要滅絕,有的物種在不知不覺中產生。之所以用變化這個詞,是因為現在很難說這種變化是好還是壞,最終會是發展還是墮落。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是達爾文對物種進化的看法。人類的發展也適用於這種變化。史前人類其實是有四種人:印歐人、蒙古種人、俾格米人和布希曼人。當時他們還都是原始人,過著採集食物的生活,被稱為食物採集者。但是,他們採集食物的效率是不一樣的,印歐人和蒙古種人的效率更高,能夠獲得更多的食物,因此也就有能力向外拓展。而俾格米人和布希曼人效率低。這種差別的結果就是現在世界上存在極少數的俾格米人和布希曼人,絕大部分人為印歐人和蒙古種人。我們中國人就是蒙古種人的分支。

生產效率導致人類進化這種觀點在我國曆史教育中很少被提到,在封建社會朝代更迭中更是鮮見。絕多部分史書說一個朝代的滅亡是君主失德,失去了上天的.庇護。這種論調,我認為,很大程度上是我國迴避了發展經濟這個主題。朝代更迭的真實原因是經濟,而不是道德。每個朝代建立後經過一定時間的穩定,官員數量會大幅增加,這意味著國家開支會大幅增加,而國家收入的主要來源是農民,這時農民作為主要生產者需要繳納的賦稅也會提高。

這種情況下,農民的通常做法是把地賣給有錢人,自己只負責耕種,繳納租子。而這種方法也只是暫時緩解了農民的壓力,隨著國家需要的收入增加,封建社會生產效率並沒有發生過突增,因此最終轉化到農民身上的壓力並沒有實質減少。於是,我國曆反覆上演的農民起義就如海浪般一浪高過一浪。

標籤: 讀後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tw/redian/xinde/8e26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