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熱點 >心得體會 >

《俄狄浦斯》讀後感6篇

《俄狄浦斯》讀後感6篇

完成一篇讀後感有助於加強小夥伴們對書上內容的認識,寫讀後感一定要用心對待,一篇優秀的讀後感書需要我們進行認真仔細的斟酌用詞的,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俄狄浦斯》讀後感6篇,供大家參考。

《俄狄浦斯》讀後感6篇

《俄狄浦斯》讀後感篇1

“命運”,多少萬年以來經久不衰的話題,沒有定論。

人的命運,是在出生時就已註定好的,還是經過後天努力可以改變的。這樣的爭論,似乎也是無休無止的。

公元前400多年的希臘,有一位同樣為此困惑的戲劇家,就此問題寫出了一部揚名世界的著作,用此來闡述自己的看法,質疑神的公正。他,就是我們偉大的索福克勒斯,而那部作品,便是成為後世取之不盡的寶藏——《俄狄浦斯王》。

?俄狄浦斯王》巧妙地表現了個人堅強意志與強大命運之間的抗爭與衝突這一主題。由於父親所犯下的罪惡,俄狄浦斯從出生起便要揹負上弒父娶母這一殘酷的詛咒。在抵抗命運中,他躲避,他堅強,他質疑,而他最後,只能在血色的暗中,由殘忍的命運之神套上沉重的枷鎖。這一切,真的公平嗎;這一切,人們所崇拜,所敬仰的神明,真的對人公正嗎;

這一切,這所謂的命運,真的是註定好的,真的是逃不開躲不掉更改不了的嗎。

我很久以前亦和朋友們討論過這個問題,那時年小,對世界瞭解得十分淺顯,只有個模糊的概念,對神,對命運,大都是從長輩那裡獲得的認識,而長輩們,大多說過這樣一句話:這一切都是命啊,人不能和命爭。所以,那時我的回答,是我信有神,我信有命。也就在這前提下,我做過一些啼笑皆非的事情,譬如考試前拿著十字架禱告有個好成績,譬如丟了東西便說這是命啊。這樣的事情,現在想想,覺得傻的還挺可愛的。

長大後的今天,我已和身邊好友在此問題上產生了分歧。她說,她相信有命運。她說,生命就是由一連串的巧合組成,生命由這些巧合組成了一個圓,我們沿著圓的印跡走著,也許逆向而行,但最終相遇的,還是那從一開始就分開的。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接受命運。

而我說,我也相信有命運,但我相信我可以用我的努力我的智慧去改變我的命運,即使我最終會走向那個起點,我也會在途中不停地去充實自己,讓自己積累更多的經驗,讓自己學習更多的知識,讓這些寶藏,變成我抵抗不公的力量,變成我抗擊命運的武器。這樣,即使失敗,我亦不會後悔。因為在成長為一名戰士的過程中,我是滿足的幸福的;因為,在走向命運安排的結局的途中,我是勇敢的堅強的。因為在我生命終結的那一刻,即使我的命運與冥冥中註定好的相同,在我心中,這也是不同於它的屬於我鬥爭後的命運,是我可以笑著去面對的命運。

雖然俄狄浦斯是命運安排下的犧牲品,但我想,我們不如把他的結局單純的想成是他性格上的缺陷所造成的。畢竟,是他當時衝動莽撞做事不計後果才殺死了他的父親,而殺人,終是要償命的。

也許,這世界上真的有神的存在,也許,我們的命運就在他們的玩笑中改變。但我想,把一切不幸歸結於命運的不公,決不是正確的。我想,所謂正確,便是我們面對坎坷時不屈的眼神,以及一種頑強的鬥爭精神。如果我們這樣做,我想,我們的人生便已在自己手中,我們的人生,便已是完整的了。而我們的命運,便已是改變過後的命運。

《俄狄浦斯》讀後感篇2

初讀完《俄狄浦斯王》我簡直被震住了,捧著書呆坐了好久。也許是我才疏學淺,在中國的劇作中,我還從來沒有遇見過如此震撼人心的悲劇作品。那早就知道卻依然為之扼腕的情節,那不可避免卻是那麼理所當然的命運,那淋漓生動而又引人深思的語言……所有的光環似乎都聚在了一起,這不得不讓我看了一遍又一遍,而每多看一遍就又多感慨一分。

?俄狄浦斯王》是亞里士多德非常欣賞的一個悲劇典範,所以先就亞里士多德的觀點來談談《俄》劇的情節和性格。

通讀該劇很容易看出,這是一出典型的古希臘鎖閉式結構悲劇,它從故事的危機寫起,即從忒拜城遭受災難、人民乞求俄狄浦斯王的救助寫起,略去了前情,即災難發生的原因,通過倒敘的方式,一步步揭開謎底。這就體現出了閉鎖式結構的特點,同時也是這一結構的最大優點:集中。閉鎖式結構嚴格遵守一天時間、一個地點和一條情節的規定。《俄》劇本就是“三一律”的完美體現,全劇情節發生在一天時間內,地點始終在忒拜王宮前院,情節是俄狄浦斯發現自己的身世祕密。雖說只有一條情節,但並不等於算是簡單情節,相反,《俄》劇的情節正是亞里士多德最欣賞的複雜情節。什麼是複雜情節?就是指情節中包含有突轉和發現,它們是“悲劇中的兩個最能打動人心的成分”,即該劇的第三場和第四場中的“突轉”和“發現”。

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指出,“突轉”“指行動的發展從一個方向轉至相反的方向……此種轉變必須符合可然或必然的原則”。《俄》第三場,報信人的到來本是為了通報波呂玻斯國王的死訊,打消俄狄浦斯害怕弒父娶母預言應驗的心理,讓他高興,不料在道出他的身世後卻引出了截然相反的結果,這就是突轉。而“發現”是“指從不知到知的轉變,即使置身於順達之境或敗逆之境中的人物認識到對方原來是自己的親人或仇敵”。劇中的“發現”在報信人到來後,王后伊俄卡斯忒發現了俄狄浦斯是自己的親生兒子,隨後俄狄浦斯也從“拉伊俄斯的僕人"口中知道了自己是拉伊俄斯與伊俄卡斯忒的兒子,一切真相大白。在這裡,“突轉”與“發現”不僅都具備了,而且幾乎同時發生,根據亞里士多德的編劇理論,這是最好不過的方式。

除了情節,亞里士多德認為性格的重要性佔第二位,用他的原話說,就是:“情節是悲劇的根本……性格的重要性佔第二位。”“人物不是為了表現性格才行動,而是為了行動才需要性格的配合。”由此可見,事件,即情節是悲劇的目的,但沒有性格,悲劇卻可能依然成立。很多人並不完全同意亞里士多德的觀點,說是性格產生了情節,是性格決定了情節的走向。他們設想,如果俄狄浦斯是另外一種性格的人,整出悲劇就不是現在這個樣子了。如果他不是性格衝動,他就不會在前往忒拜城的途中殺死個素不相識的老人(他的親生父親);如果他不是愛民如子,他就不會追查凶手以求得天神對忒拜的寬恕;如果他不是倔強而執著,勇敢而坦蕩,他就不會堅持不懈地追查下去,連最具體的細節都不放過……種種如果看來的確是可以減輕悲劇甚至是可以阻止這場悲劇,但是我想說,無論這個中心人物的性格如何,這一場命運的悲劇註定要不可避免得發生。悲劇的色彩可能因為性格的不同而或濃或淡,但戲劇作為一種文學形式,它要表現的就是一種狀況的極端,一種力量的極限,一種命運的極至。這一悲劇的命運放在別人身上也許是沒有這麼樣的悲劇效果,但放在俄狄浦斯身上卻是收到了它該有的效果,悲得讓人扼腕悲嘆,悲得讓人愈覺對命運的束手無錯,而這正是作者的意圖,悲劇的要求。所以從這一點來看,亞里士多德說的“行動需要性格的配合”並不是不無道理的。

《俄狄浦斯》讀後感篇3

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很短小卻不單調,或許是時代讓它浸染了宿命論的色彩,但我仍從中讀到了人對真相和命運的勇敢探尋。即使這種探尋最終成為了悲劇發展的推力,它仍舊熠熠生輝。

忒拜城是俄狄浦斯宿命的入口處,他從斯芬克斯的魔爪中解救了這裡,卻不知噩運在黑暗的角落伺機而動,最終,忒拜城化為一片幽冥,處處悲歌。命運是樊籠,被預言籠罩的俄狄浦斯無知無覺地陷進了命運的泥沼,隨著真相的步步逼近,他不安地思忖著未臨的禍事,當一切的謎題解開之際,天崩地裂,禍難滔天,沉沒了曾經的擁有與從屬,他唯有痛苦地承認自己的盲目;殺了不應殺的父親,娶了不當娶的母親,咒語般的預言一一應驗,他刺瞎了自己的雙眼,將自己放逐,悲劇從開始就已成註定…

?俄狄浦斯王》為何成為悲劇?在於戲劇中層層疊疊的矛盾與鬥爭,這種衝撞所產生的震撼力動搖了我們既定的認識與信仰。悲劇裡,俄狄浦斯越是逃避越逃不開,“神示”的羅網愈纏愈緊,於是,俄狄浦斯惟有去揹負生命難以承受的重量。無疑,在不可逆轉的命運面前,我們迷茫,我們惶惑,對於未知的世界我們無力,卻仍要掙扎反抗;對於宿命,我們百思無解,可我們具備的不單是人性的卑微與脆弱,更是倔強與堅強。“當思想上升的時候,人會痛苦,但是會看到更多的東西。他不能降落,因為下面是危險的,而上升的過程又是痛苦的。”俄狄浦斯是無畏的,他付出錐心的痛苦,向命運索要答案。在這樣悲壯的輓歌裡,我們應當明白,斯芬克斯的謎題就擺在那裡,觸目而驚心,我們要思考的是:我們看不看得見謎底,或是敢不敢去回答,因為這是彎曲與矇蔽,真實與存在之間的抉擇。“人”就是一切的答案…

《俄狄浦斯》讀後感篇4

希臘悲劇一般被稱為命運悲劇,正如一代美學大師朱光潛認為:“命運觀念對於悲劇的創作和欣賞都很重要”。而以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為代表的悲劇無疑是希臘悲劇的登峰造極,被亞里士多德譽為“十全十美的悲劇”。由此,從《俄狄浦斯王》中滲透出來的命運觀念或許為我們更好地理解希臘早期人文主義的覺醒提供了良好的素材。而此人文主義的啟蒙在我看來就是主體性對於宿命論的反抗,就是自由意志對於既定命運的超越。人作為理性的存在物,受制於命運卻不臣服於命運,在與命運角逐過程中,即使身敗名裂,也雖敗猶榮。

一、宿命的既定與不可抵抗性

毫無疑問,希臘悲劇中所蘊含的命運觀念具有宿命論的鮮明特徵,此以《俄狄浦斯王》尤為明顯。在我看來,此宿命論具體體現於神諭的啟示,神諭總是無形之中穿插於劇情的前前後後:整個戲劇以倒敘的手法展開,戲劇開篇俄狄浦斯王為拯救忒拜城的瘟疫,請求克瑞昂問神的指示,並希望得到先知占卜所給出的答案,以此追查凶手;而戲劇的結尾迴歸到神諭,神諭如同烙印一般刻在俄狄浦斯的身上,他最終得知自己並沒有擺脫命運的詛咒並且恰恰是真正的凶手,犯下了“殺父娶母”的罪行……由此,神諭在冥冥之中以不可言說的力量完成了它既定的任務。俄狄浦斯的父母想要擺脫命運,消除詛咒,所以將俄狄浦斯投至荒野,企圖讓他死去;俄狄浦斯想要逃避命運,遠離詛咒,所以離開養育他的科林斯國,在路上無意中殺死自己生父。可越是對命運的反抗,越是被命運的枷鎖勒緊,棄子反倒成為俄狄浦斯流亡在外,最終殺父娶母的契機。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悲劇之所以是悲劇的前提便是命運的不可抗性,一旦既定命運給出,那麼身為受眾的人就必將受其支配,無處可逃。這是希臘神話中“命運女神”的威嚴,人們在宿命的籠罩下,在天命的操控下,如同傀儡般被註定的命運牽制著,形如螻蟻。可事實真是如此嗎?答案當然是否定。

二、主體性對宿命論的超越

宿命論蘊含著一種必然性,可必然性之間是否具有偶然性?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原子因重力的作用不得不作垂直落體運動,可原子間的碰撞與摩擦導致原子運動軌跡的偏移卻恰恰是我們所忽略之處。而人之為人的高貴性就在於此,擺脫既定命運的軌道,為自己開闢出新的路線或者說創造出偏移的可能。這便是在宿命論的陰影下,主體性所閃爍著的一絲微光,此微光便是人性中所固有的自由意志,即對自由的渴望,對自我命運主動權的爭奪。由此,主體希望達到對於自我的清晰認知與適切把握,具體於俄狄浦斯便是其具有對自我真實身份的知情權,但恰恰是知情權的剝奪由此導致俄狄浦斯悲劇的誕生。主體的自由意志根植於人的自我意識中,自我意識的萌芽便是人文主義的覺醒。在此意義上,在既定命運下,實現人的自由意志與自主選擇,便是主體性最大的榮光——人的主體性恰恰就是人存活於世的真正使命與意義所在。

而在俄狄浦斯身上,為何釀此惡果?在我看來,還是對於神諭的過渡依賴,對於神聖虛幻事物的過分堅信,由此遮蔽了主體的主觀能動性。換個角度思考,若是俄狄浦斯的父母不輕信神諭,將俄狄浦斯丟至荒野,而是順其自然地生活,那麼神諭是否也就不攻自破?若是俄狄浦斯不相信神諭的暗示,沒有悄悄離開科林斯國,那麼隨後一切是否都不會發生?其實,心理上的自我矮化,必定易受他者操控,由此便喪失自我的主體性,從而淪落為宿命的奴隸。

然而,在戲劇的結尾,俄狄浦斯在得知宿命後所爆發出來的決絕一刻,便是其自我精神的超越。他並沒有被現實打倒,他的母親或者說他的妻子自殺,可他仍在悲痛中保持清醒頭腦安排國家與子女的後事。其實,這便是命運永遠不可打倒英雄之處,即人的理性,由人所固有的理性所帶來的對主體性的權利的爭奪,對命運不是頹廢地繳械投降、自暴自棄、自尋死路,而是正視它、直面它、解決它,這是人作為一個主體性的存在實現自由意志與自主選擇的前提。俄狄浦斯自戳雙目,自我流放,便是對盤旋於頭頂之上的宿命最好的反抗。

三、結語

加繆曾在《西西弗的神話》中提到:“我就把西西弗丟在山腳下。他那重負,我們總能再見到。不過,西西弗教給人昇華的忠誠,既否定諸神又推石上山。他也一樣,斷定一切皆善。這片天地,從此沒有了主子,在他看來既沒有更貧瘠,也不是更無價值。這塊石頭的每一顆粒、這座夜色瀰漫的高山每道礦石的閃光,都單獨為他形成一個世界。推石上山頂這場搏鬥本身,就足以充實一顆人心。應該想象一下幸福的西西弗。”我想這便是對於俄狄浦斯知曉自我宿命結局之後最好的註解,在俄狄浦斯的主體性與其宿命論之間的對抗中,形成巨大的情感張力,這不僅是悲劇意義上的昇華,更是俄狄浦斯本身自我精神維度的超越。

《俄狄浦斯》讀後感篇5

這是兩千多年前的作品,但已經是如此地臻致完美。不管是情節,還是情感,還是戲劇性,或是對白,每一方面都遠強過時下那些所謂的大片。所以我不得不得不相信我們的文明確實在大踏步地倒退,很多優秀的文明都沒有繼承下來,而那些虛假的偽藝術卻充斥著我們的視線。很多人的業餘消遣就是聽聽流行音樂,看看熱映大片或是電視劇。他們從來沒想過要主動去看一部經典名著,沒想過去欣賞一出歌劇,或是聽一場音樂會,看一段民族舞。這些歷經時代考驗的精髓文明他們一樣都沒想過要去了解,這不得不說是我們這個浮躁年代的悲劇。

這該是怎樣一個時代?更多 ,俄狄浦斯就是人類,他和他的母親,也是妻子所做的是人類群體意識之下所想要表現的。在漫長的時間流和浩瀚的宇宙中,人類以微小德形態存在著。面對宇宙的無窮大時產生的無力感,不止讓人類感到沮喪,更多的卻給予人類以力量。俄狄浦斯得知命運後的出逃,拉伊奧斯與伊奧卡斯特得知命運後將兒子殺死的計劃,這一切都是人類對這天地的抗爭。他們所反抗的不單單是命運,這裡的命運更深層的隱喻是無窮無盡的宇宙。神也不是那麼真實的存在,更多的卻僅僅是一個載體,承載起的是“命運”這個抽象的概念。

至於結局。。。結局是什麼早已不重要了,最重要的是這樣一種勇氣,屬於那個年代的愛琴海,屬於人類的勇氣!

《俄狄浦斯》讀後感篇6

“歌德認為:悲劇的關鍵在於有衝突而得不到解決,而悲劇人物可以由於任何關係的矛盾而發生衝突,只要這種矛盾有自然基礎,而且真正是悲劇性的。”i悲劇衝突儘管多種多樣,但仍可歸納為兩種:外部衝突和內部衝突。外部衝突主要包括人與自然的衝突,人與社會的衝突,內部衝突主要指人的精神內部各種心理力量之間的衝突。

一、人與自然的衝突自人類產生以來,人與自然的矛盾就成為一個永恆的矛盾。恩格斯曾告誡過:“但是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在古希臘悲劇中,“神”象徵著宇宙的意志,大自然的力量。在《俄狄浦斯王》中,一方面,俄狄浦斯十分敬畏神意。在放逐後,他曾想過尋思,以此一了百了,減輕自己和女兒的痛苦,但是他知道神意不許他這樣做,然後他遵循阿波羅的意思,開始在希臘全境內流浪,試圖找到復仇女神。另一方面,當俄狄浦斯聽到阿波羅預言他將殺害父親,娶生母為妻時,他毅然決然離開波呂波斯,他想靠自身的理性和意志反抗自然的力量。另外,書中所寫道的“他從她的外衣上摘下金鉤子,緊緊地抓住它們,高高舉起,深深地戳穿自己眼睛,直到眼窩裡血流如注,好讓他可以不再看見他所作過和他所遭受的一切。”面對殘酷的預言的實現,他承認了在不知情的狀況下犯的錯誤,但是他以自刺雙目來昭示他的反抗自然的力量。

二、肉體毀滅型的結??

悲劇的結局具有毀滅性,或者是肉體被毀滅,而精神未滅;或者是肉體未滅,但精神崩潰而痛苦不堪,性格被扭曲甚至異化等等。概括的說,悲劇的結局主要有肉體毀滅型、精神損傷型、和解團圓型三種情況。

俄狄浦斯一出生就註定被那個詛咒所籠罩,他奮力反抗,卻終究逃不脫命運的安排。但是也正是他用盡一生與強大的命運抗衡,忍受著各種痛苦、恥辱高傲地生活時顯現出來的那種尊嚴和價值深深地感染著人類。俄狄浦斯成為國王后,他的個體不只是個人的命運,而擔負著整個社會的命運。他一出場時就對請願的人們說道:“我知道你們大家很痛苦,但是,沒有一個人比我更加痛苦。因為你們每個人只為自己悲哀,不為旁人。而我的悲痛卻同時是為城邦,為我自己,也為你們。”“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後輕於鴻毛。”俄狄浦斯在拒絕了兩方面的親人給予他的誘惑的諾言,將他們委之於復仇的神的意旨後,生命也走到了盡頭,上天開始呼喊他。此時,他不允許任何人觸控他的軀體,“昂然而強健地走在行列的前面,領頭向命運女神所指引的目的地走去”。這是何等的莊重、肅穆!讓讀者們對他的敬意頓時油然而生。

三、反抗與超越的意蘊

悲劇的意蘊主要從兩方面充分體現出來:一是指人的社會解放與自由發展,另一方面是指人的自我解放與自由全面的發展。

人因為有了各種的慾望,就會對社會現狀產生不滿,從而產生抗爭,與周圍環境、人物反正衝突,或者對現狀進行超越。這些都體現了悲劇精神。在《俄狄浦斯王》中,最終促使他走向死亡的是他自身的勇氣和堅毅。他可以選擇投靠他的兩個兒子,他可以選擇留在科洛諾斯安享晚年,但是他不。他希望忒拜城能為真正賢明的人掌管。他希望百姓能安居樂業。他追求真理。他不願妥協。在多個選項放在面前時,他自由地選擇了走向死亡,沒有一絲畏懼。

總的來說,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俄狄浦斯王》——“一部超的希臘悲劇的典範作品”,它向我們揭示了人類是有限的,而自然是無限的,人類無法用有限的視角看盡無限的宇宙。但是俄狄浦斯的可貴就在於他敢於接受無限的宇宙、無限的自然給予的挑戰。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tw/redian/xinde/ek6n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