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職場 >工作計劃 >

宿州市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

宿州市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

宿州市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

宿州市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紮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指示講話精神,全面落實國家《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安徽省《行動計劃》和我市《行動方案》,加快實施紮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專項行動,推動十四五時期我市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特制定該行動計劃。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系列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認真落實中央及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緊扣一體化高質量兩個關鍵,聚焦重點領域、重點區域、重大專案、重大平臺,推動全面連結的“1+5+N”工作佈局,大力實施紮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專項行動,加快打造皖蘇魯豫交匯區域新興中心城市,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城鄉融合發展先行區,長三角區域重要的數字經濟基地、現代物流基地和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在皖北振興發展中走在前列,在長三角區域率先形成新發展格局、勇當科技和產業創新開路先鋒、加快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中更好體現宿州擔當作為。

(二)主要目標

2023年,主要經濟指標增速保持全省和皖北前列,大幅高於長三角平均增速,與滬蘇浙一體化發展水平明顯提升,全市城鄉居民收入與長三角平均水平的相對差距力爭達到1:2左右,人均GDP與長三角平均水平的相對差距進一步縮小。產業協同發展取得實質性進展,全市“5+5+N”產業叢集初步形成,產業鏈、資金鍊、人才鏈、技術鏈四鏈合一的創新創業生態全面構建,高技術產業增加值佔比與長三角平均水平的差距進一步縮小。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水平顯著提高,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省際產業合作園區建設、與滬蘇浙城市共建合作和城區對口合作等四個區塊連結形成長效機制和制度經驗,全市戶籍和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與長三角平均水平的差距進一步縮小。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專案建設取得新突破,鐵路、高速公路通車及在建專案里程均達到500公里以上。綠色生態發展基礎進一步夯實,環境治理聯防聯控體系更加健全,全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顯著提高,國考斷面水質達標率達到100%。公共服務便利共享初步實現,區域公共服務供給能力和供給質量全面提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一體推進,全市人均公共財政支出增速不低於全省平均水平,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與長三角平均水平差距進一步縮小。基本建立健全與滬蘇浙一體化的政策體系、市場體系和營商環境,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二、實施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建設行動

1.落實國家和省支援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建設政策措施,制定出臺宿州市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建設實施方案,推動重大政策、重大舉措、重大平臺在宿州落地落實。(市發展改革委牽頭,市委組織部、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經信局、市公安局、市財政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生態環境局、市商務局、市地方金融監管局、市投資促進中心、各縣區人民政府、市管園區管委會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研究制定招商引資和招才引智等政策措施,建立健全與滬蘇浙對標對接、協同協作機制,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資本鏈、人才鏈、政策鏈多鏈協同,促進產業叢集集聚發展,高質量引領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建設。(市投資促進中心牽頭,市委組織部、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經信局、市地方金融監管局、各縣區人民政府、市管園區管委會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主動對接上海五大中心建設、浙江全球數字經濟創新高地建設、江蘇世界級先進製造業基地建設機遇,圍繞打造“5+5+N”產業叢集,持續加強對滬蘇浙產業佈局及轉移趨勢的動態跟蹤,深化與阿里巴巴、徐工集團、山鷹股份等龍頭企業戰略合作,推動與區域行業協會、商會等對接交流,引導產業平臺實行差異化承接,推進深度融入長三角區域產業鏈供應鏈。(市投資促進中心牽頭,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經信局、市商務局、市農業農村局、市資料資源局、各縣區人民政府、各市管園區管委會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4.推動宿州高新區參與皖北承接產業轉移“6+2”試驗區建設,全面落實省級先行先試政策,探索承接產業轉移的有效路徑,重點培育雲端計算產業叢集,延伸培育智慧製造、機械加工等產業鏈條,爭取在“6+2”試驗區考評中保持前列。(宿州高新區管委會牽頭,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經信局、市資料資源局、市投資促進中心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5.強化產業承接載體平臺建設,等高對標滬蘇浙先進產業園區,科學編制新一輪開發區發展規劃,優化園區功能佈局,提升基礎設施和服務配套水平,全面增強開發區產業承載能力。(各縣區人民政府、各市管園區管委會牽頭,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商務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6.借鑑滬蘇浙先進園區管理經驗,動態完善省級開發區賦權清單,強化開發區經濟管理和投資服務職能,建立完善更加靈活高效的管理體制機制,提高開發區建設運營專業化、市場化水平,推進產業專案承接和落地建設工作。(各縣區人民政府、各市管園區管委會牽頭,市委編辦、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商務局、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市政務服務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7.全面落實一會、一地、一清單,積極承辦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建設招商會,各縣區、市管園區定期開展面向滬蘇浙地區的專題招商活動;推進園區標準地改革,2021 年實現標準地改革全覆蓋;研究制定開發區主導產業轉移承接清單,明確各園區承接產業重點。(各縣區人民政府、各市管園區管委會牽頭,市投資促進中心、市發展改革委、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經信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8積極推廣產業基金招商模式,對接省股權投資基金及民間資本,加快設立各類產業投資基金,進一步擴大市本級和市管園區產業發展基金規模,確保各縣區產業發展基金規模2021年不低於5億元、2023年不低於10億元。(市地方金融監管局牽頭,市財政局、各縣區人民政府、各市管園區管委會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9.參與建設皖北普惠金融大資料平臺,運用網際網路、大資料等技術,打造普惠金融線上融資平臺,為中小微企業提供更加優質便捷的金融服務支援。積極組織開展集聚區建設銀企對接活動。(市地方金融監管局牽頭,人行宿州市中心支行、宿州銀保監分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10.選擇試點縣區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有序推進農村宅基地、工礦廢棄地以及其他低效閒置建設用地整治,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分別用於集聚區建設和省內交易,增強集聚區用地和資金保障。(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牽頭,市財政局、有關縣區人民政府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11.實施新一輪南北合作共建,統籌加大宿馬園區、泗塗產業園政策支援力度,對標江蘇省南北合作經驗,探索開展南北合作共建園區管理體制機制創新,支援提升承接產業轉移能級。(市發展改革委牽頭,市財政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宿馬園區管委會、泗縣人民政府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實施推進五個區塊連結建設行動

12.借鑑青吳嘉一體化示範區和一地六縣產業集中合作區建設經驗,依託我市區位優勢和合作基礎,積極承擔拓展蘇皖合作新空間的戰略任務,加強與省際交界城市規劃銜接,加快佈局建設一批跨區域基礎設施、生態環保、公共服務和配套設施重點專案,打造對接融入淮海經濟區的橋頭堡(市發展改革委牽頭,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市交通運輸局、市生態環境局、市教體局、市衛健委、市文化和旅遊局、各縣區人民政府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13.規劃建設埇橋銅山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統籌佈局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全方位推進一體化發展,著力打造跨行政區協同發展的產城融合新城區。積極謀劃推動泗縣泗洪等省際毗鄰地區發展。(埇橋區人民政府、泗縣人民政府牽頭,市發展改革委、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市生態環境局、市交通運輸局、各縣區人民政府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14.推進宿州徐州現代產業園區、張江蕭縣高科技園等省際產業合作園區建設,加快提升園區綜合承載能力,持續匯入滬蘇浙創新創業資源。積極探索園中園、委託管理、投資合作等模式,加快培育建設後備省際產業合作園區,推動每個縣區、市管園區至少與滬蘇浙共建1個產業合作平臺。探索建立健全跨區域產業轉移、園區合作共建的成本分擔和利益共享機制。(各縣區人民政府、市管園區管委會牽頭,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商務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15.促進與滬蘇浙城區對口合作,支援埇橋區與徐州市銅山區、蕭縣與徐州市泉山區等開展戰略合作,推動各縣區與滬蘇浙相關市城區通過結對共建、戰略合作等方式,建立長期、穩定、全面的對口合作關係,確保每年至少取得2項以上實質性合作成果。埇橋區確保年內實現與滬蘇浙城區合作協議全覆蓋。(各縣區人民政府牽頭,市發展改革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16.加快與滬蘇浙相關市(區)共建合作,推進我市與上海張江創新發展合作,全面深化與徐州市戰略合作,共同推動打造徐州都市圈核心支撐。持續擴大我市與滬蘇浙相關市(區)對接合作的範圍和領域,確保每年至少取得3項以上實質性合作成果。(市發展改革委牽頭負責)

四、實施區域創新策源中心建設行動

17落實市政府與上海科創辦簽訂的《創新發展合作備忘錄》,加快推進小型超算中心和雲端計算、生物醫藥、量子通訊、新材料研發平臺等一中心四平臺建設執行。(宿州高新區管委會、宿州經開區管委會、蕭縣人民政府牽頭,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經信局、市資料資源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18參與建設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主動對接G60科創走廊建設、上海張江與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兩心同創,推動參與區域創新協作和成果轉移轉化,爭取上海張江高科技園等在宿設立技術轉移服務機構,積極組織申報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專案。(市發展改革委牽頭,市科技局、市經信局、各縣區人民政府、各市管園區管委會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19.高水平推進宿州數字技術研究院、宿州高新區網易聯合創新中心、靈璧軸承研發中心等公共創新平臺建設執行,支援聯合長三角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程(重點)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產業共性技術研究院,積極申報建立國家級和省級創新平臺,推動打造皖北創新策源中心。(市科技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經信局牽頭,各縣區人民政府、各市管園區管委會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0.充分發揮中科大技術轉移宿州分中心的作用,推動在濱湖科學城建設創新合作交流平臺,提升與安徽創新館合作層級,積極組織參加中國(安徽)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交易會,積極參與打造政產學研用金六位一體的安徽科技大市場。(市科技局牽頭,各縣區人民政府、各市管園區管委會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1.加強與上海科技成果轉化促進會、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長三角技術交易市場聯盟等科技成果轉化平臺的交流對接,爭取建立戰略合作關係,推進與長三角科創孵化器、加速器的合作,推動打造滬蘇浙創新創業資源外溢承載區和科技孵化成果轉化加速區。(市科技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委、市經信局、各縣區人民政府、各市管園區管委會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2.推動搭建與中國礦業大學等滬蘇浙區域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平臺,支援我市園區和企業對接開展多種形式的產學研合作。積極引進長三角龍頭企業、科研院所在宿建設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和產業園區,打造外地研發宿州孵化宿州產業化的新型模式。(市科技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委、市經信局、各縣區人民政府、各市管園區管委會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3.支援在滬蘇浙先進園區設立具有異地研發孵化、異地招商引智功能的科創飛地,為宿州企業在長三角區域招引人才、借腦研發提供服務。(市科技局牽頭,市投資促進中心、市發展改革委、市經信局、各縣區人民政府、各市管園區管委會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4.深入實施江淮英才計劃和省市人才30,制定科技人才智匯宿州人才工程計劃。建立健全專案制、候鳥制、兼職制、組合式等人才柔性流動機制,加強與長三角人才服務機構合作,積極引進高層次人才和團隊。(市委組織部、市科技局牽頭,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各縣區人民政府、各市管園區管委會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5.積極打造數字經濟高地,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加快人工智慧、大資料、區塊鏈、邊緣計算、量子通訊等前沿技術的研究和產業引進,支援阿里巴巴迅犀新制造和數字農業產業帶等專案建設,加快數字賦能傳統產業。(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經信局、市資料資源局分別按職責牽頭,各縣區人民政府、各市管園區管委會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6.積極參與長三角工業網際網路一體化示範區建設,落實皖企登雲提質擴面行動,大力推動工業企業內外網升級改造,協同推進5G在工業企業的應用部署,加快標識解析體系建設。(市經信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資料資源局、各縣區人民政府、各市管園區管委會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實施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建設行動

27.落實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建設“158”行動計劃,全面開展一縣一業(特)全產業鏈示範建立,支援30家企業入選全省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示範基地,面向滬蘇浙的農副產品及加工品年銷售額達到400億元以上。(市農業農村局牽頭,市經信局、市商務局、市林業局、各縣區人民政府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8.全面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加強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地理標誌農產品認證和管理,著力培育碭山酥梨、泗縣山芋、蕭縣葡萄、符離集燒雞等一批國內有影響力的農產品品牌。(市農業農村局牽頭,市市場監管局、市經信局、各縣區人民政府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29.加強與中國農科院、南京農業大學、浙江大學和江蘇省農科院、上海三大農業科創中心等合作,實施農業產學研合作,加快建設國家農作物品種區域試驗站、淮海現代農業研究中心,提升農業科技創新水平。(市農業農村局牽頭,市林業局、市科技局、各縣區人民政府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0.促進一二三產深度融合,積極引進滬蘇浙知名農業企業和新型經營主體等,在宿州建立種養基地、開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推動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積極發展生態觀光農業、康養農業、創意農業、休閒農業等新業態,延長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鏈,打造滬蘇浙農業功能外溢承載區和創新模式複製區。(市農業農村局牽頭,市林業局、市經信局、市文化和旅遊局、市投資促進中心、各縣區人民政府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1.加快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冷鏈物流等專案建設,支援建設產地預冷、分揀包裝、倉儲保鮮等設施,共建長三角3小時鮮活農產品物流圈。(市發展改革委牽頭,市商務局、市農業農村局、市交通運輸局、各縣區人民政府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2.推進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壯大農村電商市場主體,加強農村電商企業產銷對接,打造長三角農產品網銷基地。推進碭山縣國家網際網路+”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試點縣建設。(市商務局牽頭,市農業農村局、各縣區人民政府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33.積極組織參加上海、合肥農業產業化交易會等長三角農產品展會,支援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在長三角城市佈局名特優新農產品專營店,積極與滬蘇浙農產品流通企業、大型商超集團開展形式多樣產銷對接活動。(市農業農村局牽頭,市商務局、各縣區人民政府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實施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提升行動

34.積極共建軌道上的長三角,加快建設淮北宿州蚌埠城際鐵路、合肥新沂高速鐵路、阜陽蒙城宿州(淮北)城際鐵路、京滬鐵路宿州站綜合改造工程。推進徐州軌道交通1號線延伸到蕭縣專案前期工作。(市發展改革委牽頭,有關縣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35.加密擴容省際高速公路通道,開工建設宿州固鎮、徐州淮北阜陽高速公路,加快開展宿州阜陽、徐州碭山商丘、宿州宿遷高速公路和京臺高速、連霍高速宿州段四改八擴建專案前期研究工作。(市交通運輸局牽頭,各縣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36.參與打造世界級機場群,加快宿州民航機場和蕭縣、靈璧通用機場前期工作,建成運營碭山、泗縣通用機場。(市發展改革委牽頭,有關縣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37.推進做好新汴河航道與江蘇省的規劃銜接,推動打通省際斷頭航道,實現水運通江達海。加快新汴河航道沿線港口建設,實施蘄縣港擴能升級工程,積極參與長三角港口聯盟建設。(市交通運輸局牽頭,有關縣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38.加快建設黃淮海(宿州)智慧物流產業園,高水平推進一港十中心,建成國家級物流樞紐工程、華東地區骨幹物流節點、內陸型國際物流港,打造成長三角區域現代物流產業高質量發展創新示範區。(市發展改革委牽頭,市交通運輸局、市商務局、市投資促進中心、埇橋區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39.加快部署基於IPv6的下一代網際網路,積極參與長三角5G網路一體化建設。謀劃建設宿州資料機房到南京資料機房的光纖網路,實現與一級節點直連直通。依託量子保密京滬幹線接入節點,積極參與長三角區域量子保密網路建設,打造區域量子保密通訊節點城市和應用示範區。(市經信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委、市資料資源局、各縣區人民政府、市管園區管委會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40.積極參與長三角資料中心和存算資源協同佈局。加快量子資訊保安技術與藍光光碟儲存技術融合的冷熱兼備雲平臺基礎設施建設,建成長三角地區資料儲存和災備中心。(市資料資源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委、市經信局、宿州高新區管委會、宿馬園區管委會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41.推進長三角區域能源互濟共保,配合編制長三角天然氣供應能力規劃,積極參與蘇皖豫天然氣聯絡線規劃建設工作,推進省級天然氣主幹管網蚌埠宿州段、淮北宿州蕭縣碭山段和固鎮靈璧泗縣段專案建設。推動宿州電網建設與智慧化運用,強化送受並舉電網體系建設。(市發展改革委牽頭,各縣區人民政府、市管園區管委會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42.加快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開發利用,建成執行皖能宿州生活垃圾焚燒發電二期、光大埇橋生物質熱電聯產、光大蕭縣一般有機廢棄物及農林生物質處置熱電聯產、中車風電碭山程莊朱樓風電場等專案。推進中糧生化宿州纖維素乙醇示範專案前期工作,建設長三角地區生物燃料乙醇生產和供應基地。推動宿南煤層氣勘探開採工作。(市發展改革委牽頭,市經信局、各縣區人民政府、市管園區管委會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43.推進城市防洪除澇和奎濉河等跨界河流綜合治理專案,積極對接引江濟淮二期工程、南水北調東線二期工程規劃建設,充分發揮淮水北調工程效益,謀劃新建跨區域調水工程,加快推動埇橋區採煤沉陷區、碭山縣林屯水庫、蕭縣孤山湖水庫等水源調蓄及配水工程建設,參與建立長三角區域內原水聯動及水資源應急供給機制,增強防洪和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市水利局牽頭,市城管局、各縣區人民政府、市管園區管委會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七、實施皖北開放新高地建設行動

44.全面複製推廣長三角區域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試點經驗,重點對接安徽自由貿易試驗區合肥片區、蚌埠片區功能佈局和發展方向,加快落實《淮海經濟區成員城市共建共享中國(江蘇)自由貿易試驗區連雲港片區合作框架協議》,推動打造皖北開放新高地。(市商務局、市發展改革委牽頭,宿州海關、各縣區人民政府、市管園區管委會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45支援申報建設保稅物流中心、保稅倉庫等海關特殊監管場所,積極謀劃設立宿州內陸鐵路無水港,支援建立省級跨境電子商務園區,推動建設國際合作產業園區,加強與長三角區域開放平臺交流合作(市商務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委、宿州海關、各縣區人民政府、市管園區管委會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46.落實《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總體方案》,加強與虹橋商務區功能對接,拓展商務、貿易、交通等領域合作。(市發展改革委、市商務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委、市交通運輸局、市投資促進中心、各縣區人民政府、市管園區管委會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47.積極組織參加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世界製造業大會、中國國際徽商大會、世界智慧製造大會等長三角重大展會,借力舉辦宿州招商引資和經貿合作交流活動,推動擴大展會成果。(市商務局、市經信局牽頭,市投資促進中心、各縣區人民政府、市管園區管委會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48.積極參與長三角區域單一視窗互聯互通協作,推動落實長三角海關一體協同工作機制。(市商務局牽頭,宿州海關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49.加強與長三角區域中歐班列開行城市對接,積極組織我市出口和回程貨源,參與推進長三角區域中歐班列協同發展。(市發展改革委、市商務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委、各縣區人民政府、市管園區管委會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八、實施生態環境共保聯治行動

50.全面推行林長制,積極實施長江防護林、天然林保護等國家重大林業生態建設工程,協同推進新汴河、黃河故道和符離大道等生態廊道建設,加快構建以森林公園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加強黃河故道、沱河溼地自然保護區和石龍湖國家溼地公園等保護管理,建設綠色生態屏障。(市林業局牽頭,市農業農村局、市水利局、各縣區人民政府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51.加強重點流域水環境治理,開工建設包澮河、奎濉河流域綜合治理工程。加強水源保護和水土流失治理,全面開展重點飲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達標建設。(市水利局牽頭,市生態環境局、各縣區人民政府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52.深入開展重點流域入河排汙口規範整治專項行動,全面排查整治入河排汙口及不達標水體。推進跨界河流斷面水質聯合監測和水環境質量資訊共享,強化唐沱河、奎濉河等重點跨界水體汙染聯防聯控,合作建立跨界環境汙染糾紛處置和應急聯動機制。(市生態環境局牽頭,市水利局、各縣區人民政府、市管園區管委會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53深入實施長三角秋冬大氣汙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和重汙染天氣聯防聯控,全面推進工業企業汙染物穩定達標排放強化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實施煤炭消費減量替代。積極配合打造長三角城市高汙染車輛基本資訊統一管理平臺,共同推進實施機動車國六排放標準。(市生態環境局牽頭,市經信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公安局、各縣區人民政府、市管園區管委會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54.加強危險廢物和工業固體廢物全過程管理,依法處置危險廢物非法跨界轉移、傾倒等違法行為。強化固廢危廢無害化處置和綜合利用,統籌規劃固廢資源回收基地和危廢資源處置中心,參與區域危險廢物處置設施共建共享。(市生態環境局牽頭,市公安局、市經信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城管局、各縣區人民政府、市管園區管委會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55.全面推廣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經驗,健全完善沱湖流域生態補償機制,推動逐步建立沱河、新汴河等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機制。積極探索和推進碳排放權交易、水權交易、排汙權交易等市場化模式,逐步建立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市生態環境局牽頭,市財政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發展改革委、市水利局、各縣區人民政府、市管園區管委會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56.堅決落實長江十年禁漁,切實抓好黃河鯉保護區禁捕工作。(市農業農村局牽頭,市公安局、市財政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市場監管局、碭山縣人民政府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九、實施基本公共服務共建共享行動

57.參與實施長三角統一的醫保經辦政務服務事項,逐步統一藥品目錄、診療專案、醫療服務設施目錄,推進長三角異地就醫服務便利化,擴大異地結算服務範圍。(市醫保局牽頭)

58.參與推動長三角社會保障卡居民服務一卡通,加快完善應用服務體系。協同推進長三角社會保險異地辦理,逐步統一工傷保險相關政策,參與長三角民生檔案服務共享平臺建設。(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牽頭)

59.積極引進滬蘇浙優質學前教育、中國小資源,通過設立分校、整體託管、協作幫扶、學校聯盟等方式提升我市辦學水平。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參與共建校長及教師培訓聯動平臺,推動與長三角優秀師範院校合作打造教師培養培訓基地。(市教體局牽頭)

60.推動搭建長三角區域產教融合合作平臺,開展技術技能人才聯合培養,支援我市職業院校參與淮海經濟區、長三角等區域職教集團建設。爭取引進滬蘇浙和省內一流高校、科研院所等,在我市設立分校、獨立學院或實踐基地等各類分支機構。積極參與高校協同創新聯盟建設,支援我市高校探索建立長三角跨區域聯合實驗室等。(市教體局牽頭,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科技局按職能分工負責)

61.參與健全區域重大疫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聯防聯控和應急救援機制,推動定期聯合舉行風險評估和應急演練。落實衛生健康綜合監督執法聯動協調機制。(市衛健委牽頭,市應急局等按職能分工負責)

62.參與全民健康資訊平臺建設,開展遠端醫療服務,同步推動建立區域分級診療制度,推進醫學檢驗、醫學影像等檢查結果互認。推動優質醫療資源共建共享,探索通過合作辦醫、設立分院、委託管理、組建醫聯體等多種形式,深化與長三角地區高水平醫療機構對接合作。支援我市醫療機構參與長三角專科聯盟建設,積極開展醫療、教育、科研合作。(市衛健委牽頭)

63.落實《長三角地區體育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參與長三角地區全民健身工作聯動,協同推進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引進長三角優質體育資源合作辦學,加快建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發展手球、武術、馬術等競技運動專案。推進參與長三角體育產業聯盟,積極承辦國際國內重大體育賽事,組織舉辦區域性大型體育賽事活動。(市教體局牽頭)

64.紮實做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圍繞淮海戰役、皖東北抗日革命根據地等紅色文化資源、探索文旅融合發展,提升我市革命老區知名度、打造區域紅色文化旅遊品牌。加強大運河文化帶傳承保護利用合作,積極推動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專案建設。配合建立長三角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交流、傳承創新發展長效機制,強化公共文化機構和文化場館運營主體合作。(市文化和旅遊局牽頭)

65.積極承接滬蘇浙數字創意文化產業轉移,加快文旅融合重點專案建設,支援宿州新汴河、蕭縣皇藏峪等建立提升,支援碭山縣建立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聯動開發一批旅遊精品線路,協同打造區域文化旅遊目的地。(市文化和旅遊局牽頭)

66.定期赴長三角區域城市舉辦文化旅遊推介活動,積極參與長三角旅遊推廣聯盟、淮河生態經濟帶文化旅遊聯盟、淮海經濟區文化旅遊聯盟等建設。依託社會保障卡,探索區域文化旅遊領域一卡通,積極提供惠民政策,逐步形成文化旅遊服務一體化格局。(市文化和旅遊局牽頭)

67.協同推動養老服務標準互認共享,積極引導滬蘇浙產業資本和品牌機構進入宿州養老市場,加快建設一批高水平的健康養老、醫養融合專案,打造區域康養示範基地。(市民政局牽頭)

68.推進社會治理共建共治共享,參與長三角重點領域執法司法合作,強化重大活動、重大事項區域聯勤聯警聯防聯動,推動社會治理資料互聯互通,健全區域安全風險聯防聯控和重大災害事故應急響應保障機制。(市委政法委牽頭,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應急局等按職能分工負責)

十、實施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對接行動

69.參與建設權責清單長三角一單(市委編辦牽頭)

70.對標滬蘇浙建立一體化市場環境,實現市場主體身份線上一次驗證、全網通用和市場主體營業執照的共享複用。(市市場監管局牽頭)

71.對接長三角政務服務一網通辦,持續擴大與滬蘇浙政務服務一網通辦事項,落實《長三角地區電子證照互認應用合作共識》,同步實現政務服務全流程線上辦理和線下異地辦理。(市政務服務局牽頭,市資料資源局等按職能分工負責)

72.對接服務上海浦東高水平改革開放,主動銜接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積極引進滬蘇浙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在我市設立分支機構,鼓勵金融機構加強與長三角金融機構間跨區域資本、業務和管理交流合作。持續推動企業對接多層次資本市場,搭建企業上市服務平臺。(市地方金融監管局牽頭,人行宿州市中心支行、宿州銀保監分局等按職能分工負責)

73.積極參與設立主要投資於長三角的各類產業投資基金、股權投資基金,引進更多金融資源,促進資源共享、專案落地。(市地方金融監管局牽頭,市財政局等按職能分工負責)

74.落實長三角共同防範化解區域金融風險合作協議,對接長三角區域預警聯防體系,互通共享金融風險資訊,強化金融風險聯防聯控。(市地方金融監管局牽頭,人行宿州市中心支行、宿州銀保監分局等按職能分工負責)

75.加強與滬蘇浙城市合作,聯合舉辦人才交流洽談會和人力資源招聘活動,推動同步建立互認共享的人才評價和培養體系,合作開展訂單式、定向定崗等職業技能培訓模式,積極探索網際網路+”職業技能培訓。重點面向技能勞動者和創業者,持續組織開展接您回家系列活動。加強區域勞動保障監察協作。(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牽頭)

76.加快培育發展資料要素市場,在資料產權、資料要素定價等領域加快探索,著力推動資料流通共享,積極構建資料開發利用的場景,提升社會資料資源價值。(市資料資源局牽頭)

77.同步推進滿意消費長三角行動,深入開展放心滿意消費建立活動,構建多元共治的消費維權體系,一體化推進消費者權益保護和消費領域社會監督。(市市場監管局牽頭,市商務局等按職能分工負責)

78.推進長三角區域標準一體化,落實區域內標準互認採信和檢驗檢測結果互認,協同推進區域質量安全監管一體化,參與長三角市場監督管理執法協作。(市市場監管局牽頭)

79.參與完善和實施食品安全資訊追溯管理機制、食品銷售聯合監管機制和食品安全交流協作機制,共同提升長三角區域食品安全治理水平。(市市場監管局牽頭,市農業農村局、市經信局、市商務局、市衛健委等按職能分工負責)

80.參與共建信用長三角平臺,協同打造誠信長三角,全面落實區域信用聯合獎懲制度,培育和規範信用服務市場,積極建立全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範城市。(市發展改革委牽頭)

十一、健全一體化發展協調推進機制

(一)強化組織領導機制。堅持和加強黨對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於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重大決策部署,全面落實省委、省政府有關工作要求,在國家及省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領導小組統籌指導下,深入推進我市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各項工作。市推進長三角一體發展領導小組統籌協調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實施工作,研究審議有關重大規劃、重大政策、重大事項和年度工作安排,協調解決重大問題。

(二)健全工作推進機制。市推動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及成員單位要切實履職盡責,研究謀劃我市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重大政策、重大事項,完善落實日常工作推進機制,加強重點工作督促排程,共同推動三年行動計劃落地落實,相關落實情況和存在的重大問題及時向市領導小組報告。各縣區、市管園區要全面落實主體責任,立足自身實際、主動擔當作為,在認真實施市三年行動計劃的基礎上,積極謀劃推進一批重大平臺、重大工程、重大改革、重大行動,深入落實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

(三)提升對接協調機制。加強與國家及省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彙報銜接,配合國家及省有關部門制定實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規劃計劃、實施方案和政策措施,爭取我市相關事項和發展訴求等納入國家及省級規劃政策體系,對口爭取長三角一體化、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建設等政策舉措在我市先行先試、落地見效。積極對接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淮河生態經濟帶城市合作辦公室、淮海經濟區協同發展辦公室,深化與滬蘇浙城市及商會協會等交流合作,積極參與各類區域合作聯盟建設,推動搭建對接合作平臺、開展交流推介活動,協同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合作事項。

(四)完善考核排程機制。市領導小組辦公室牽頭建立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重點工作排程和資訊報送機制,推動各地各部門及時報送工作進展及成效經驗,及時掌握重點工作推進情況和存在的問題。不定期召開工作協調推進會議,適時採取督促檢查、評估調研等方式,排程推進三年行動計劃重點工作落實。將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情況納入市委年度綜合考核和市政府年度目標管理績效考核,確保各項工作有序推進、加快落實。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tw/zhi/jihua/evr3q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