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一號簡歷網 >

熱點 >心得體會 >

苦學習讀後感模板7篇

苦學習讀後感模板7篇

撰寫一篇讀後感能夠加強同學們對名著理論的領會,讀後感除了要簡單描述書中的內容之外,我們自己讀書之後的感觸是要進行著重描寫的,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苦學習讀後感模板7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苦學習讀後感模板7篇

苦學習讀後感篇1

在我們的學習過程中,由於學習方法不法不合適,學習效果加倍,效果不大。對此,我們重溫毛澤東同志《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在他提倡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態度中,重新體驗他提出的基本唯物主義方法——實事求是,有目的。毛澤東同志表示,根據實事求是的態度,我們必須從國內外、省內外、縣內外、區內外的實際情況出發,從中引出固有的不是推測的規律性,而是找出周圍事件的內部聯絡,作為我們行動的指導。要這樣做,不依賴主觀想象,不依賴暫時的熱情,不依賴死亡的書,依賴客觀存在的事實,詳細佔有材料,在馬克思列寧主義一般原理的指導下,從這些材料中得出正確的結論。我們有時陷入主觀主義的泥潭,是因為沒有實事求是,在對真正原因缺乏必要的理解的情況下,不是從客觀物件本身的情況出發,而是自己過去的舊經驗,自己掌握的一般理論知識,甚至感覺上思考問題,採取對策,當然與實際情況嚴重背離。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中,毛澤東同志分析了很多留學生回國後學習上存在的弊病和結果。他們從歐美日本回來,只知道生活在談論外國。他們發揮了留聲機的作用,忘記了自己認識新鮮事物,創造新鮮事物的責任。這個缺點也傳染給了我。

我成了共產黨。毛澤東同志的這個精緻分析表明,在學習上不僅要對海外的古典和權威採取最好的禮拜態度,還要簡單理解結論,遵守規則,構成自己的獨特見解,敢於創新,敢於突破。在我後期的領導工作中,應當不能滿足運用以往所學的現成理論知識來處理問題,務必大膽創新的氣魄,努力開拓工作新局面。

通過學習毛澤東同志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我理解了學習型領導幹部應該掌握的很多真正的知識,學習的起點和歸宿是客觀的,反對學習中的主觀主義態度,一定要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在今後的學習中,我要不斷完善學習態度和方法,熱愛學習,善於學習,努力成為合格的學習型領導幹部。

苦學習讀後感篇2

?深度學習走向核心素養》這是一本理論性極強的書,文中出現了許多概念性的詞語,首先,需要理解的一個關鍵性詞語,深度學習,是指在教師引領下,學生圍繞著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主題,全身心積極參與、體驗成功、獲得發展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掌握學科的核心知識,理解學習的過程,把握學科的本質及思想方法,形成積極的內在學習動機、高階的社會性情感、積極的態度、正確的價值觀,成為既具獨立性、批判性、創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礎紮實的優秀的學習者,成為未來社會歷史實踐的主人。

看到這個解釋,我想起了大學的課程,大學四年,匆匆而過,四年當中上了無數的課,而我印象最深的是這樣一節課程,老師提前分配任務,自己去搜索資訊與材料,課堂上老師交給我們去展示。仔細回想,為什麼不是那種老師教授很多知識的課程印象深刻呢?這和深度教學的理念不謀而合,不僅僅是大學,而是學生成長的每一個階段,老師不僅僅要停留在知識點的傳遞上,而是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過去後,你腦海裡還留下點什麼?也就是是說,更重要的是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

如何引發學生的深度學習呢?文中教給我們教師要做的幾件事:1.確定學生自覺發展的“最近發展區”;2.確定通過什麼樣的內容來提升、發展學生,即轉化教學內容,提供恰當的“教學材料”;3.幫助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發現與建構過程,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具體如何操作呢?我想起了幾年前關於綜合性學習的探索,每到綜合性實踐活動課程,我都分好小隊,先從隊長那裡瞭解學生學習情況,給隊長先做個簡單的講解與方法指導,剩下的課堂內外時間全部交給小隊成員共同探討,遇到問題,共同商量查詢資料,實在不會,可以找我幫忙。提前會給一個星期的時間,過程中每個孩子參與進來,參與到教學的各個環節,我相信在這種輕鬆的氛圍中,孩子們收穫到很多。但這僅僅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指導,牽涉到其他課程具體如何操作,需要下一步繼續探討。

文中在怎樣實現深度學習中,還提到了單元學習活動。這和部編教材的編寫理念非常接近,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是不能僅僅就一篇文章進行,而是要考慮教材的前勾後連,同時要進行教材的整合,要深刻考慮教材的規劃性與整體性,實踐性與多樣性,綜合性和開放性,爭取在每堂課都涉及單元整組的內容。

總之,深度學習走向核心素養是個不斷努力的方向。

苦學習讀後感篇3

有些人覺得學習令人討厭,有些人卻覺得學習也是一種令人快樂的事情。

書中的金珠也討厭學習,一直有著宇宙少女夢想的她想去星座陣營,而媽媽卻讓她好好學英語,到外國考上大學。而金珠無意中在網上發現了一個小不點兒天文臺,認識了一個叫“斯比卡”的人。後來,在“斯比卡”的幫助下,金珠有了對自己的安排,英語也很好了。後來,媽媽答應了金珠去星座陣營。金珠又上了小不點兒天文臺,告訴“斯比卡”,讓他在星座陣營等她。到了去星座陣營那天,金珠、她的爸爸、媽媽和妹妹-銀珠來到了星座陣營,在那兒看見了許多種星星和星座,讓人不時的哇!啊!的叫了起來,因為那兒實在太美了!後來,他們來到了觀測室,那裡沒有屋頂,裡面還有許多種望遠鏡,可以看到行星、銀河系、星去、星團、月亮以及太陽的黑點等,那真是太多了,講三天三夜都講不完。他們一家看了一會兒,廣播上說到:“宇宙少女,斯比卡在一樓接待室等你好長時間了!”她們一家跑了下去,令人感動意外的是:斯比卡竟然是她的爺爺!這時,金珠指了指爺爺說:“他可是一個大功臣呢!”把全家人都逗笑了。而這個故事就伴隨著一個圓滿的結局結束了。

從這個故事中讓我有一個重大的發現:學習也可以很快樂。在我們平時學習的時候,在完成一個學習目標,給自己一些小的獎品或者獎勵,用來鼓勵自己,但是不要太過分。這樣,你們也可以像金珠那樣可以感受到學習的快樂、樂趣,你也會漸漸地喜歡這件讓你們以前頭疼過,又討厭的事情,那就是學習。

這本書我永遠忘不了,因為這本書讓我知道了怎樣學習,怎麼能讓學習也很快樂!

苦學習讀後感篇4

讀完這本書之後,感覺這本書給我的總體感覺是文字寫的有點論文化,感覺很多內容看過去就忘了。

引言部分圍繞“學習”而展開,看完過後,覺得雖然目前一直在強調要進行學習改革,學習不應該只注重於死讀書,學習者應該是學習的創造者或者從生活中去學等等。其實這些話很多人都懂,其中很多老師學生已經開始實施這種學習方式,但其實效果甚微。所以說真正實施起來對於目前而言還是太難了。

意向在學習的動力機制中尤為重要,學習者只有在為學習製造出一層意義時才能佔有知識。而且所煉製的這種意義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通過他人傳遞給他。我們的學習者需要學習情境的相伴,因為“學習的境脈”是知識煉製的一個核心因素。知識賦予情境以意義,而情境為知識提供寓所。“教學的藝術就在於與學生分享對於某項知識的興趣,引導學生進入這個知識領域。”

兒童能夠在行動中獲得動力進行學習,對於行動實踐,我們要注意以下兩點:其一,行動必須充分地境脈化(讓學生在情境中行動,而不是為行動而行動);其二,行動必須要與學習其他特有的形式相互聯結,如傾聽、表達、交換等,經過不同學習方式的對質階段。“活動本身並不是目的,而是要通過活動引發學生個體的深層興趣,把他推向根本性問題,而不是滿足於維持一種在活動期間佔據其思維的淺層興趣。”適度的學習困難和學習挑戰,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學習機遇而不是消除學習樂趣的負擔。

學習就是自我發問嘗試發問吧,為什麼呢,如果你對所觀察和看到的事物沒有發問的慾望和好奇心,那就根本沒有學習實現的可能。“一個不具備解碼情境的智力工具的給並不能直接感受到任何東西,他周遭的環境對他來說只能是一個大大的問號。”我們經常會看到很多自然或者社會現象,但往往只是看到了,卻沒有引發任何的學習可研,因為只有當個體進入到了“提問步驟”,我們才會嘗試去真正瞭解,才能真正超越僅僅記住觀察結果的階段,才能進入到真正的學習。當你的孩子學到一個新知識,但沒有任何發問的好奇和動機,放心好了,他沒有真正學習。

看到關於學習動機方面,文章中提到“正面強化永遠是上策”,對於這句話而言還是非常有感觸的。我暑假曾經幫外甥補習數學和英語,對於他而言真是沒有什麼太大的學習興趣,我給他講的時候他也不好好聽,永遠都是想著玩。在這種情況下,我就想著怎麼能讓他認真對待一下,懲罰和獎勵手段都用過。最後發現還是哄著學,獎勵著讓他學才是有點用的。所以說對於學習而言,動機還是佔據一定地位的。

關於教師在學生學習中若扮演的角色以及今後教師的職業,目前而言教師大部分是一個知識的傳遞者,即知識的“兜售者”,當然許多老師在著力於改變這一個現狀,努力在教學過程中做到鼓勵學生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變成教會學生如何去學,變成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引導者。而在以後的教學中,教師應該著手於創新,文章中提到教師應該適應於環境的變化,否則,固守舊知識會被時代摒棄。

作者說學生與教學內容是脫節的,這與我們時常講的只有理論,沒有實踐的學習是一種意思,尤其是高中時期,學生每天一心只讀聖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不問時事,不解常識,這種封閉式的教學與學習,可能帶來優異的成績,卻使學習者失去了瞭解世界、構築三觀的黃金時期,是一種不全面的發展。作者說,以學生先有概念為出發點,在學習新知的過程中,我們或許是對已有知識進行補充延伸,或許是推翻原有觀念進行知識重構,然而許多學習者拒絕後者推翻重建的知識,其實,學生已有知識與新知識的關聯,是突破學習習慣的關鍵所在,這就要求教學者從學生原有的概念出發,改進教學方法。本書強調的是學習本身,而不是技巧性的學習與教學方法等,作者指出,使學習持續下來的方法學習者要保持強大的學習動力,只有學習者內在的動力足夠強大,才能使學習長久的保持下去。學習者是學習這項活動的主要承受者,在學習過程中要體現學習者的主動性,強調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在這本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章節就是“為什麼要學習”,在文章中,作者一直在將學習這件事與其他的事情作類比,就像作者說的,我們現在的學習是帶有某種目的的機械性學習,而不是發自內心的自己真正感興趣的,想要去做的事情。我們現在的大多數學校教育就是單純的幫助你通過升學考試,而真正考慮到學生的自身感受的、考慮到學生的興趣的學校教育很少,甚至說沒有。

但是,我們應該都明白,瞭解學習者是一切教育實踐不可或缺的出發點。教育的主體應該是學習者而不是教育者,教育者應該在教育的過程中始終以學習者為主,瞭解學習者的心理特徵及興趣愛好,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實行因材施教。

文中說:“學習者並不是隨隨便便地煉製一個知識,他決定著自己的學習過程。只有當一個知識對他來說是有意義的,他才會去獲取它,進而改變自己的表徵系統。”然而,如何讓學習者在學習新的知識時對這些內容感興趣,正是現在許多學校教育面臨的最大問題。

這本書引發了我們對教師、家長與學生之間的關係的思考,在我們的學業生涯中,教師往往在學生與家長之間充當著中間人的角色。教師和學生家長的關係中,教師應按照教師職業道德的要求約束自己的行為,主動協調與學生家長的關係,以利於同學和家長建立健康的合作關係,使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取得一致。有些家長過分嚴厲地要求孩子,給他們帶來巨大的壓力,有些父母卻過度溺愛孩子,不重視學習,對孩子的學習沒有要求,這些都是錯誤的教育觀念。對於這些錯誤的教育觀點和方法,教師要通過各種方式,向家長介紹教育方針和學校的教育要求,使他們明確教育目的、原則和方法;要推廣各種普及性的教育科學書籍、報刊、雜誌,使學生家長提高有關教育的知識和水平;要組織家長交流教育子女的方法,幫助他們改善教育子女的不適當形式和方法,提高教育子女的藝術。所以,教師要注重恰當協調學生與家長之間的關係。

這本書讓我們意識到了內在的強烈的學習動機的重要性,正如作者所言,要想成為某一個領域的佼佼者,只需要十幾年日復一日地重複練習,而支撐學習者堅持下來的,便是自身內在的學習動機。如今的學生,從小的學習動機幾乎都是來自外界的刺激,或是出人頭地的抱負,或者是迫不得已的無奈,都缺乏一些學習者內在的自發的興趣,俗語有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讓學習持續進行下去,最本質的方法便是培養學生的內在學習興趣,而這種興趣需要從幼年時期便開始培養,在學生求學過程中不斷強化,使之能夠成為激勵學生終身學習的動機。

關於如何學習。本書中探討的如何進行學習,並不是老生常談的所謂通用學習方法,而是從腦部構造原理,社會與文化方面進行分析解讀,為學習者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回想起以往自己被迫傳輸入大腦的學習方法,往往是某一學科的公式化的定論,比如學語文就要多閱讀,學英語就要記單詞,文科靠背,理科要刷題等等,這些公式化的所謂學習方法,這些“方法”的科學性先暫且不提,它們對學生帶來的實際作用同樣有待考究。忍不住建議各個年級的在崗以及師範生都來讀一讀此書,先讓教育者理解了學習的本質是什麼,才能給學習者傳輸正確的教育觀念。

學習是一件艱難而複雜的事情,只有產生興趣才有可能保持學習的熱情,才會一直堅持下去。

苦學習讀後感篇5

前一段時間,媽媽給我買了兩本書,一本是《愛是不自私》,一本是《學習也可以很快樂》。兩本書我都很喜歡,尤其最喜歡這本《學習也可以很快樂》。

每天我回家按照媽媽給我制定的讀書計劃閱讀一個小時,我越讀越覺得看書也可以使我很快樂。故事的主人公是個叫金珠的小女孩,她有一個夢想:長大當一名宇航員,但媽媽認為她的夢想遙不可及,金珠為了打動媽媽開展了一次“特別行動”,她開始為了自己的夢想而努力……在她為此夢想努力的過程中她認識到在學習中享受自己的一個小小的成就,那學習也可以很快樂。

這個故事讓我懂得:不管你的夢想離你有多遠、目標有多大,只要默默付出、不懈努力,在努力的過程中,你會慢慢熟悉這些事情,一開始你覺得很難的問題,自然也就會變得很簡單。取得成就就需要持久的毅力和不斷的努力;成就就像人生之樹的樹枝,它們充分吸收營養和水分,越來越繁茂,最後它會接出成就果實。這個果實幫助我們由弱變強,讓我們感到幸福。更神奇的是,它不僅給我們自己帶來快樂,而且還會給別人帶來希望。

我決定也要像金珠那樣,為自己的夢想去努力。我也要有自己夢想,為夢想而學習。所以我要不斷地積極學習,把學習當做是一種快樂、一種樂趣、一種幸福。為我的夢想吸取知識的養分,我也要種出我的成就果。分享給我的老師,我的爸爸媽媽和我的同學們。

我希望我在下個學期可以把學習變得很快樂。

苦學習讀後感篇6

?自由地學習》貫穿的信念是,孩子的早期學習是意義深遠的,這種早期體驗每一步的質量如同它的數量一樣重要。這本書告訴我們,學習知識時,方法和內容同樣重要,它將我們的未來之箭引入特定的軌道,也許更好,也許更糟。本書主要探討了如下問題:幼兒期怎樣使孩子健康發展?什麼是"以活動為基礎的學習"?孩子怎樣通過模仿和節律學習?為何創造性遊戲如此重要?為什麼滋養孩子的感官非常重要?孩子該在什麼時候上學?書中對華德福早期教育原則和方法做了獨特的介紹,通過各種故事、真知灼見、鮮活的觀察和描繪,凝聚了全球範圍內諸多華德福幼兒教育的經驗。

精彩分享:

(一)心理學家和社會評論家大衛·埃爾金德提出,孩子需要"橫向的豐富"遠勝於"縱向的加速"。

(二)孩子需要活動,而怎樣引導這種活動使其成為自控性活動,正是當前最缺少了解和支援的一個兒童早期發展問題。代替從“內在”出發的自控的是,活潑的孩子被“外在”力量所控制——孩子的活動由電視、電腦、學校要求、成人需要(甚至藥物)所“凍結”。

(三)沒有匆忙。孩子意識到在這裡有大量時間做好事情。沒有害怕。每個孩子都信賴特定的節奏。沒有失敗。因為孩子們能夠自由地遊戲,所以即使失敗了也能感到滿足。沒有命令。自我選擇和模仿的意願代替了命令。孩子們的心情是自然、沒有強迫感的。在每天這種無壓力的狀態下,他們不斷地增強自信心和發展自我控制力,他們被理解,接受有耐心地示範,明白怎樣在人類生活中佔自己的有一席之地。

(四)利用孩子活潑的自然傾向來教育孩子,而不是與之相反;為創造性的遊戲提供充足的時間、空間和合適的器材。

(五)“自由地學習”意味著什麼?萬物皆有時——讓一切都發生在其應該發生的時間。

(六)教育的精髓:耐心。不是被動的等待,是主動的耐心,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讓孩子準備好上學最好的辦法是:讓他們在三歲做三歲應該做的事,在四歲做四歲應該做的事。匆匆忙忙地讓孩子去適應政策所引導的童年會給孩子帶來不切實際的壓力,同時也會壓迫著家長和老師。

為什麼隨著人類壽命的延長,童年的時間卻在縮短?我們總是看到這樣的現象:孩子被送去學習各種知識的年齡越來越小。家長們普遍認為“學習開始得越早越好”。於是孩子們童年玩耍的時間被剝奪,他們被迫接受盡可能多的資訊,從而導致孩子們原本“愛玩愛動”的天性得不到滿足。

“自由地學習”是什麼意思?我想“讓一切都按照它們自己的時間發生的觀念”是必須理解的重點之一。它體現了教育中“耐心”這個本質。讓我想起了一個詞-----“靜等花開”。它指的是積極的耐心,而不是消極的等待。孩子需要就滿足他們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給他們機會“成為”自己。

"教育是一個過程,而不是比賽。"孩子的成長需要時間,思考、情感和意志的平衡、和諧發展,為孩子未來的智力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童年階段,孩子是通過"做"來學習,給予孩子充分的玩耍時間,給予他們藝術體驗的機會,給予他們參與生活的空間,他們會成為健康、開朗、自信的人,成為富有愛心和創造力的人。個人覺得這本書很好地闡釋了華德福的.教育理念,它提醒我們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怎樣才能不犯方向性錯誤,少走彎路。畢竟,逝去的光陰,孩子的成長,都無法重來。

苦學習讀後感篇7

在《青年文摘》中看到這篇文章,便饒有興趣地看了下去,當看完最後一個字時,心彷彿被一塊沉重的鐵塊壓了一下,被深深地震撼了.這篇文章寫的是14歲的德國女孩烏塔獨自一人遊歐洲的故事,表現了這個少年的自立意識和獨立生活的能力,以及她對生活的熱愛。

烏塔是一個來自德國的12歲國小生,本來,這是一個普通到不能在挑出什麼特別的人了,但是,她竟然在暑假裡獨自一人遊覽歐洲,在遙遠的東方,中國,這根本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也許,這就是中西方教育孩子制度的不同.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外國人的孩子照顧自己的能力很強,也很懂事。他們的爸爸媽媽等孩子十歲後,便讓他們自己去掙錢,去養活自己。這是對孩子的訓練,就是愛孩子。他們總覺得孩子要去見見世面,見見天下奇觀。孩子自己獨自去體驗,遇到困難找警察,問路人或看地圖。中國的孩子卻對這種事十分驚奇,想到的是家人的擔心。在外國人的眼裡,這是一件非常開心的事。西方人從不把孩子當成小王子或小公主,從不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而是從小讓他們出去鍛鍊,知道外面世界的奇妙和爸爸媽媽賺錢的艱辛,但是在我們中國,大多數的家庭只有一個孩子,所以就更加一味的寵溺孩子,從不讓他們獨自出門,說是太危險,節假日,不讓他們去外面遊玩放鬆,開開眼界。陽光明媚的雙休日,當美國的孩子從外面大汗淋漓地打完棒球回家,中國的孩子卻剛剛從補習班下課,正在回家的路上,難道這就是中國孩子?

標籤: 讀後感 模板 學習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yhjlw.com/zh-tw/redian/xinde/5l1vz.html
專題